□ 陳四長
我家孫子讀小學三年級,一日,我檢查他的功課,他反過來拿“虛與委蛇”四字考我:“爺爺,這句成語怎么讀?”我說:“虛與委shé呀!”孫子搖搖頭說:“不對,應該讀虛與委yí。”“怎么能讀成yí呢?這不就是個蛇字嗎。”我仍然自以為是,不認為錯。孫子說:“蛇字是個多音字,寫動物時,讀shé,在這句成語里讀yí。”我一查,還真是讀yí。
虛與委蛇這句成語的意思我懂,在文章中也正確使用過,為什么會一直讀錯呢?看來還是對這句成語的意思似懂非懂,沒有全懂。我因此查了一下《辭!罚“虛與委蛇”一項,委蛇釋為:委蛇,隨順之貌也。意思是指對人假意殷勤,敷衍應付。弄清了這一層,就不至于茫然地按“蛇”音去讀了。
將常見的成語讀錯,問題往往出在想當然。就說虛與委蛇,成語里帶“蛇”字的詞條不少,如虎頭蛇尾、打草驚蛇、草蛇灰線等等,在這幾條成語里“蛇”都讀shé,以此類推,認為虛與委蛇的蛇字也讀shé音,于是想當然地掉進“泥坑”。
想當然是一種習慣性思維,使人以既有的經驗判斷事物。一位老同志,曾談到他的一次當眾出丑,在機關朗誦會上將自怨自艾(yì)讀作自怨自艾(ài),也是犯了經驗主義的想當然。他說,期期艾艾、方興未艾這些成語,里邊的“艾”都讀ài,總認為自怨自艾的“艾”也應該是這個讀音,結果讀錯了。
怎樣解決讀音錯誤的問題,新近從朋友圈讀到一篇閱讀詞典的文章,很受啟發。作者認為,學習語言文字,準確掌握字詞讀音,弄通詞義,最好的路徑是閱讀詞典,關鍵是要有選擇的精讀。這樣可以夯實語言文字學習的基礎,并可以隨時發現和糾正長期形成的讀錯。
師無大小。孫子很羨慕他們班的一個吳姓同學,說這位同學年齡與他相當,已有選擇地精讀了《現代漢語詞典》,其掌握的詞匯量不輸語文老師。那個虛與委蛇的讀音,就是這位同學告訴他的。孫子的話令我震動。與許多人一樣,閱讀中碰到生澀的字詞,不懂的成語,會及時翻查詞典。而對常見的字詞成語這些熟面孔,自以為熟悉,能夠運用,不太關注它們的讀音。久而久之,沉積為習慣性錯誤。我想,網絡上批評的某些大學校長讀錯字詞的問題,怕也是這種情況。因此,精讀詞典,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需要彌補的功課。
應了那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即使認字,老來還須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