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才芳
地名,是特有的文化密碼。巴山秘境鎮坪縣的地名,證明了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見證著人們對國家的熱愛。
自縣城向北三十余里,有個鎮子名牛頭店,有名為國慶、紅星、先鋒和前進等七個村子。
國慶村是鎮政府駐地,兩河一川的地貌。兩河分別叫南江河、浪河。一川分三地,上段稱臥牛池,下段為水晶灣。中間有一洲,名琵琶洲。它似大山盛放的翡翠,緩緩流向南江河,吸引得浪河從對岸的遠山里趕來相會,一起匯入南江河,碧綠的河水深沉又溫柔。
好山好水出好茶。琵琶州對岸有座山,叫牛郎山,山上有茶園,稱小石茶,茶園里有民宿,名小石山居。站在半山的“茶嶼山”露營基地觀景臺,山川河流躍然眼前,藍天白云下,大山莽莽蒼蒼,跌宕起伏,川地旖旎,攜帶著莊稼和民居前行,河流婉轉,急流處鏡子樣泛著白光,平緩處眼眸般深邃。
夜幕四合,人間燈火次第亮起,一輪圓月悄然從山坳升起,星光點點。在星光、月光、燈光里、“茶嶼山”的帳篷、小木屋夢幻朦朧,成了童話里的故事,小石山居閃爍著金光,成了神話里的傳說,唯有處在二者之間的運動中心還在人間,運球聲,歡呼聲陣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隨著小石山居的建成,牛郎山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坐落在茶園和原始森林之間的小石山居,一切都是剛剛開始的樣子。
大巴山四季分明。春天,茶園泛起層層新綠,從山下旋轉上升,越過山居茶室,留茶香裊裊。夏季,薔薇和杜鵑的花期無縫銜接,同山居的泳池一起活色生香。秋高氣爽,月光朗朗,在高大的松樹間傾訴著古老的時光。冬日圍爐煮茶,一任窗外白雪紛飛,靜聽內心。
春品茶、夏戲水、秋賞月,冬看雪,一時,紅男綠女結伴相約牛郎山,于是山居里的電影院、泳池、茶室、咖啡廳、圖書吧興起,于是山居外的登山棧道、籃球場、露營、戶外K歌、火鍋、燒烤興盛。
地靈人杰。小石山居的老板石海君,從小勵志走出貧困的大山,后又辭去鐵飯碗,走南闖北,商海里摸爬滾打,在西安經營著蒸蒸日上的制茶商貿公司,帶著對家鄉多年的魂牽夢繞,他回鄉創業,用十幾年的時間只做一件事——小石茶,換來了今天牛郎山的山下茶園,山上藥園,山腰民俗園,換來了父老鄉親們的住房、就業和幸福日子。
大山里,九山半水半畝田,土地金貴,種了大半輩子土地的村民們更是看得緊,流轉土地難。干部跟著石總去流轉土地不是看臉色,就是坐冷板凳,干部臉皮兒薄,回來找領導訴苦。領導說:嘴巴勤快些,眼睛放尖些,臉皮再厚些。干部就跟著石總七大姨八大姑的叫,挑水擔柴哄小孩兒,三番五次地去,真是腳板兒跑起痂,嘴巴磨起泡,流轉的土地相距石總的茶園面積規劃仍是差了些。
山里地大人稀,壯年勞力出門打工,伺候茶園又是個細致活兒,石總在茶園里建起了兜底園,還附帶健身運動廣場,紅事白事操辦場。鄰近村子里的農戶們歡天喜地入住,早出晚歸,在茶園里松土除草施肥,在廠子里采茶制茶賣茶,掙錢拿工資。
習慣了自給自足,吃了大半輩子自己種的菜,突然要拿現錢去買別人的菜,農民們舍不得。干部去走訪,發現他們碗里沒有菜,就著些咸菜吃白米飯,油鹽就一碗白面條,干部們心疼又勸不聽。漸漸地,有茶園附近的村民來告狀,不是東家地里少了白菜蘿卜,就是西家地里沒了黃瓜茄子,還“友情”提醒:以前就沒出現過,干部們同石總一商量,在茶園里建起了愛心菜園,每家每戶分一個菜園子,種起了南瓜冬瓜福壽瓜,豌豆豇豆四季豆。
正值農歷八月十六日,皓月當空,清風拂人,花香徐來。小鎮人有的帶著孩子在山居泳池里嬉戲,有的在運動中心參加“小石杯”籃球賽,有的和游客漫步山道,一邊交談一邊歡笑,大概是在講牛頭店的傳說,或者牛郎山的故事。
忽然,“茶嶼山”方向響起歌聲:“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一時長空屏息、萬籟俱寂,唯余清亮、悠遠的山歌在月光和松林間游走,在山谷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