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攀強
晨練結束,我從河堤上到公路,一輛公交車由南向北開來,在我面前的站臺停下。從車門走下一位老農,順手搬下大筐小筐的蔬菜,放在路旁,準備挑到旬陽農貿市場去賣。
我感覺這人似曾相識,走到跟前認出這是老家的劉哥,七十多歲,面部黝黑,身板硬朗。盡管多年未見,他同時也很快認出了我。
我問劉哥咋這么早就到城里來了?他說六點多就起床了,到城里來賣菜。還說現在太方便了,從老家門口坐上公交車,不要半個小時就進城了。
我隨他穿過公路,拐進農貿市場,看到街市兩旁,攤位林立,蔬菜遍地。同時發現不少攤位前的賣菜人都是我的老家人,除了劉哥,還有王哥、張哥、李哥、孫哥、梅姐等,他們正在那里忙著。
我平時很少買菜,到農貿市場來得較少。今天來到市場看到好多老家人,既驚奇又親切,一一和他們打招呼,詢問他們種菜賣菜的情況。隨意交談中,得知村里不少人家都經營有菜園,每天早上乘公交車進城賣菜,結束后又乘公交車回家吃飯。從他們的言談中,感覺老家人進城與回家簡直是生活的常態。
這讓我異常驚訝,我的老家位于漢江南岸巴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過去交通閉塞,不通公路,人們出行十分困難。那時從老家到呂河集鎮,要走十幾里的山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想到縣城,還要從呂河集鎮坐船過漢江,再要步行二三十里的路程才能抵達。
記得在呂河集鎮上初中時,我最害怕的是走那一段山路,空手倒還罷了,如果背著東西,走不了多久就會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到縣城賣羊那次,我和父親天不亮就出發,回到家里已是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了。
近些年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老家也像千千萬萬個鄉村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就公路一項,家鄉先是修了一條從旬陽到平利的“旬平縣際公路”,連接了村子通向外面的世界。后來“十天”高速修通了,不僅穿過整個村子,而且旬陽高速出口就設在我們村子。再后來,地方政府又修通了從旬陽城區到旬陽高速出口的引線,更加縮短了老家到市區的距離,父老鄉親進城辦事容易多了。隨著旬陽將城區周邊的呂河鎮、白柳鎮、城關鎮一起納入整個市區大規劃的實施,老家的那個村子也一并納入了大市區規劃范圍,隨之開通了公交車,從此村里人進城辦事更加方便快捷了。
勤勞善良的老家人因地制宜,有的外出務工,有的種植糧油,有的發展蔬菜,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尤其是家住平定河兩岸的幾十戶村民,他們利用土地資源和水利灌溉條件,積極發展蔬菜產業,規模越來越大,收入越來越好。他們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將老家鮮嫩的蔬菜送到呂河集鎮,送到旬陽市區,豐富了城里人的生活,自己生活越來越甜蜜。
通過和賣菜的鄉親們詳細交流,使我了解到家鄉不少新情況。我問劉哥家是不是村上種菜最多的?他說:“我家坡地多,坡地主要種糧,只有一畝多的河邊地種菜,一年收入接近兩萬元。”他告訴我村子里種菜最多最好的是劉金庫和王順義,每家都有兩三畝菜地,年均各自收入五六萬元。旁邊賣菜的陳叔接過話茬:“他們種的那點菜算個啥?我家種了十幾畝地的蔬菜呢!”我對陳叔不熟悉,經過詢問,才得知他是大河南人,是當地有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戶,年均賣菜收入二十多萬元。
觸景生情,我想起了今年三月回老家的情景,一眼望去:遍地是青青的麥苗,連片的油菜,一河兩岸綠油油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