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河南開封有個聞名于世的包青天,豈不知陜南安康也有個流傳千古的謝青天。清代百余年間里,漢水之濱的謝氏一門,不僅接連高中了謝玉珩、謝裕楷、謝俊崇三位進士,另有七人中舉,三個知府,九個縣令。而且所有出仕之士都能以勤儉品端、愛民清廉而深受百姓贊譽,為漢水文化史增添了一抹濃重的色彩。這其中,當數人稱“謝青天”的謝玉珩名氣最大。
謝青天原名謝玉珩(1781~1854),字寶書,號鶴舲,安康流水店陳家壩人(今漢濱區流水鎮中心社區)。自幼聰慧,五六歲嗜學如成人,從兄學經書,后與張補山共師鄉賢董樸園。董謂張博而才,謝拘而謹,乃安康少有之大儒。嘉慶十八年,(1813年)謝玉珩拔貢,二十一年中舉,二十五年以進士分發四川,歷署新寧、德陽、昭化、綿竹、達縣知縣。從政期間,清正廉潔、守法奉公,并且為民請命、除暴安良,賑災濟貧、減賦安民,崇文重教、創辦義學。謝玉珩高中進士后,一直在川北一帶做地方官,在當地留下了很多傳說故事。特別是善折獄,凡遇疑案,再三推勘,不得真情不止。其中流傳最廣的,便是其在昭化任知縣時偵辦的一件兇殺案,在民間演繹出《謝青天斷案》。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謝玉珩出任昭化知縣,上任不久遇上一個十分棘手的案子:劫案連著兇殺案,據情理推之引出雙尸案,貿然開棺驗尸又惹下潑天大禍;噬舷奁谌齻月查清案情,否則株連九族。謝老爺子于是微服私訪……蜀人慕其德行,于是呼之“青天” 。
據謝氏后裔珍藏至今的謝玉珩父親謝元敬撰寫的《自敘年譜》載,謝玉珩赴蜀上任時,其父謝元敬臨別告誡說:“凡為官者,榮親易,不辱親難。此去當為蜀民造福,不義之財分文不取,倘旅費不足,著人歸取,余力尚能勉湊也。”次年謝玉珩因手頭費用拮據,遵父囑著人歸取銀二百兩,而不累及百姓。
謝玉珩后移任綿竹,道光四年大災,他全力以赴救災散賑。先清戶口,分極貧、次貧,據門牌發給米票。設兩局,極貧歸賑濟局,次貧歸零賑局。貼出安民告示,約日散濟,每砍領五日糧,民無擁擠守候之苦。有議設粥廠,他說:“施粥雜沓,稍有顏面者,甚于嗟來之食!”
他還辦團練,禁盜竊以民捕賊。為勸化鄉民,又用樂天體,編五、七言俚句俗歌,張貼街市通衢,婦孺皆能成誦。鄰邑并有抄錄,傳為家訓,地方一紳士錄為一冊,題名《謝公宦蜀政治錄》。凡官去任時必減價稅,印契人驚問其故,他說:“吾資金無憂不給若后任新蒞斯土,倘所需不敷,不又重累吾民乎!”執政愛民深得川人擁戴。離任新寧,士民攀留,四境奉送萬民傘,抵昭化,民相候道左迎接,并建德政坊,書“為民父母,除暴安良”,謝力阻未能。此坊曾毀壞,光緒四年,又重修。道光五年,因父喪歸家。百姓贈匾書“上蔡遺風”。
謝歸家后不再為官,優游林下二十年。興安太守白維清、徐棟先先后聘他任關南書院講席。因治學精博,謹于言,慎于行,不自驕矜,人稱良師。所撰《淙城草》、《葭萌草》皆不示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其學生章聲揚、阮鈞衡揀所錄存者數十篇付諸同鄉,安康知縣陳僅弁言簡端,依其自居名號,題書《守拙齋集》。
“安康謝氏”其子孫在傳歷四代后,因有兄弟七人而分為七房。除居于漢濱區流水店外,又遷嵐皋、紫陽、白河等縣,如今已傳至18代,有2000余戶8000余人。通過對謝氏家族的了解,發現謝氏遷陜后通過短短幾十的艱苦奮斗,逐漸成為富甲一方的耕讀世家。安康謝氏族人中,不僅在清時人才輩出,在現代亦不乏仁人志士。這些賢達之士的成長和為官清廉的品格,無不深受其謝氏族規家訓家風的滋養浸潤和熏陶。
謝氏后輩子孫們承前啟后,努力秉承“讀書起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源,和順齊家之風,謹慎保家之氣”的家傳、家德、家風,這是先輩們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有益于社會和諧,有益于融洽家族關系,實乃古今家庭助廉之典范,我們該當繼續傳承、大力弘揚。 □ 陳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