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曉峰
在張灘鎮雙井村,早就聽說有個百年的“地主”院子古民居,卻無緣以見。歲寒年尾,又聞學校楊書記談起此地,獵奇心癢,故相約前去一探。
在奠安小學附近,步行五分鐘左右,在層林掩映之中,一排三間木質墻體瓦屋頂民居,悄然夾在兩棟現代建筑房屋中間。
走進院壩,小院門前綠意盎然,道路鋪砌井然。據楊書記介紹:“這三間木質平房是百年古民居,這里以前是個“地主”院子。解放前到現在房屋一直作為民宅使用,房屋以及這個院子建造起始年代已經無法考究,初步估計至少都是100年之上。”
縱觀這三間木板房屋建造,坐北朝南,整體格局略帶晚清時間建筑風貌;房屋約有10米多寬,8米左右深;中間空留半間享堂,兩扇對開半脫落紅色木質大門掩映,直入房內正中堂屋位置;兩邊房屋由紅色木板兌卯鑲嵌留2個平米正方形木楞方格花窗對稱而成。
站在享堂位置,可見大門兩側,顏色毀落的紅色木板墻體之上鐫刻蓮花、如意飾圖左右對稱各2副;在大門上方雕刻一對蓮花蓬形狀門楣,蓮花蓬門楣寓意戶族出淤泥而不染,生性多高潔如君子,蓮篷子暗含多子多福之意。
抬頭細看享堂之上,一道木質斗拱橫在其上,上刻蓮花紋飾圖案,略彰顯一絲古韻。門楣之上,以木板卯榫相拼成小二層墻體護板,在正中位置鑲嵌圓形萬字格蓮花狀圖案花窗一個,木格花窗其雕法采用鏤空技法,給人鮮明的立體感。
推開大門,陽光直射屋內,紛紛灑灑的灰塵在陽光下漂浮不定。走進堂屋內,光線稍暗一點,可見右邊一道米寬的樓梯至上二樓。二樓的小門亦是半遮半掩。
堂屋進深5米左右,兩邊布局對稱,房間樓下四個,二樓均是木板鋪砌而成,小閣樓四個。
繞過堂屋內后門,在房屋四周環繞一條水溝,看來房子早先布局甚為精致合理,既考慮排水,又考慮實用,還考慮美觀,實為早期建筑陜南安康的一個民俗代表。
在墻垛之上,還有多如蘭草蓮花紋狀圖案。這些彩繪,在歷經100多余年之久,至今還是線條優美,色彩鮮明。
在后院的空地上,一些早期拆除下來獸王虎頭瓦當,房脊上空心寶象花(變形菊花)磚頭,青石墩到處可見。
據現在房主人家楊光延介紹:這房子是早期楊家老祖宗經過世代打拼財富累積,專門請看地先生依據地勢建造的,主要就是用于民俗住宅,和宗祠無關;房屋自他記事起是一個很大的院子,四周有青磚圍墻,兩邊各帶有兩間偏廈廂房;院前有亭臺樓閣,修建有一秦磚漢瓦的門樓,門樓前有巨型橫條石坎,彎彎曲曲,可謂一步一景。
“在40多年前,房屋后背墻坍塌,找人拆除,在里面發現大量的銅錢古幣,很可惜當時不知道保護,現在已經流失無剩了”
“現在堂屋大門上側面,還留有三道用器具砍過留下的刻痕,據說是當年“黃毛作亂”(明末清初)過金州,經此地,破此宅,兵砍三刀留印揚長而去;屋內據說在前幾十年還留有一把當年兵過留下的銹跡斑斑砍刀,現已經無跡可尋了”
“在破四舊年代以及解放前后,小院毀落尤為嚴重。圍墻,門樓拆除,紅衛兵打砸,相關精美的條幅石刻都無情的毀在歷史的長河中;家庭早期的殷實富裕,也被定性為地主成分,當年政策的影響逐漸加速小院的衰敗……”
歷史的故事,總是在時光中衍生和消磨,百余年的“地主”小院,何等風光無限,而如今在歲月的長河跌宕演變中變得破敗不堪,讓人感到惋惜痛心不已。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在不斷挖掘地方生態旅游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的今天,我們能為它做點什么?
古民居的保護,其實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那就是:宣傳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