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老街有多老?無法考證。老街分上街、中街、下街。老街沿月河北岸而建,月河水滋潤著這片古老的沃土——題記
上街和月河緊鄰,月河在這里打了一個大滾,朝東南方向流去,老街卻朝著東方延伸。若在空中鳥瞰,月河和老街就是一個倒扣的“人”字,月河是那長長的一“撇”老街就是那短短的一“捺”。老家人把上街叫“上街頭”,上街頭是個高高的土坡,土坡下就是月河打滾打出來一個大深潭。土坡上斜斜地長著一棵老石榴樹,主干直直伸到深潭上方,遮蔽深潭。潭是極深極深的,這一遮,潭水更加幽藍莫測。
說是上街頭,其實是延月河堤修建的街市,窄窄的街道兩邊是矮矮的房子,一伸手就能摸到房檐瓦,這些老房子很有特色,房瓦是古典小青瓦,尤其是房檐瓦瓦頭是等腰三角形封頭的,做工精細,花紋精美;房脊兩端造型各異:有的是龍頭,張嘴彈舌、龍須彎曲;房脊中部造型圖案各不相同:有白鶴亮翅、有八卦圖案、有灰白鴿子圖案,每家門面兩側均是青磚抱墩,頂端造型精美,花紋迷人,門面是可卸可上的木板門。
南邊的房屋,建在月河坎上,進深淺淺;北邊房子,一家一個通道,通道深深深幾許。上街頭做買賣的大都是農副日雜市場,街沿坎上,擺幾張矮桌,放著銅水煙袋、草鞋、麻繩、斗笠、牛隔頭、竹篩子,誰要買,就拍拍木板門,主人就從弄堂里出來,討價還價后成交。除了鋪家的物件,還有來自南北二山的買賣人,老人們拿幾把老漢煙、幾根蒿子火繩、幾只篾罩籬,婦人們提半籃子韭菜、一口袋綠豆、幾罐子豆腐乳,擺在鋪家小桌子下,鋪家也懶得說啥,擺就擺唄,一來二去,做買賣的人和鋪家混得臉熟,老人把賣剩下的半把子老漢煙給鋪家一丟,說:“嘗個鮮”婦人們把賣剩下的幾捧蒜、半袋綠豆往鋪家桌子一放:“自家土特產,莫嫌棄”鋪家推來讓去后,笑盈盈收了。除了日雜市場,還有作坊,主要是紙扎、醋坊、醬坊。紙扎老板“張畫家”有三間門面房,進得屋子,到處站的是紙做的金童玉女、白龍黑馬、房子花轎,陰森森嚇煞人。倒是李家的染坊喜人,紅紅綠綠的染布,鋪滿門面,微風里花布招展,著實吸引村姑村嫂的眼球。胡家的醋坊、醬坊,在上街都飄散著醋香和醬香,下街人若嗅到濃濃的醋香和醬香,定會嚷嚷:“胡家的醋和醬熟了”。
站在上街頭南望,抬頭看,先看到的是清水悠悠的月河,這月河一撞到南邊的鯉魚山,就拐向東方了,寬寬的月河在鯉魚山腳下收成一條細線,不見了。若是放好晴天,鯉魚山就近在眼前了,但見藍天下橫臥一條鯉魚,尾東頭西,在月河里游。連綿的南山,似乎就在月河對岸,伸手可摸。
月河在上街頭滾出一個深潭,也滾出一個壩子,這個壩子是一個家畜交易市場。壩子上長著柳樹,正好是家畜和人的陰涼地。一條陡陡的斜坡和上街頭相連。天一亮,趕著家畜的鄉下人陸陸續續的到來,坡陡,若是潑了洗臉水,油滑油滑的,賣家牽著黃牛走下坡,牛走著、走著,冷不丁打滑,兩只前腿就跪在地上,牛腰拱成一個弓,賣家朝弓上一拍,牛前腿撐起來,撐成一個直棍,死死地制在路面上,后腿彎曲,推前腿朝下慢慢溜。倒是羊敏捷,溜著溜著就跳起來,身子跳成一個倒立的“V”字。豬崽不怕滑,篤篤篤的走,滑倒了,就在坡上滾,骨碌碌滾,牽在賣家手上的繩子,骨碌碌也扭成了一根細麻花,賣家跟著溜。
“久久”是上街頭的“牲口牙子”,專門給買家、賣家定價位、打圓臺的,一但買賣成交,買家和賣家都要給他“牙子費”,給多給少,就看買家和賣家的心意,“久久”不在乎。牲口和人一入壩子,就鬧開了,豬崽“吱吱”叫,老牛“哞哞”吼,山羊“咩咩”哭,加上人聲嗡嗡,活鮮著哩。大牲口交易,“久久”上場了,做買賣都是“漫天要價”只見久久一臉的肅穆,圍著老黃牛轉,拍拍牛腰,捏捏牛屁股,摸摸牛脊梁,然后掰開牛嘴,看看牛牙,斷定牛的年齡,把買家叫到一邊,右手筒進買家的袖筒里,比劃著給買家一個參考價,買家壓價,在袖筒里給“久久”還一個價。“久久”拿這個價和賣家在袖筒里談,賣家不干,抬了價。久久又拿賣家這個價和買家在袖筒里談,這些暗來暗去的談價經過幾個回合,成交,這時,“久久”說話了:“你拿這個價買,不虧,他用這個價賣,不賒”。
到了中午,上街頭有幾家飯館,八仙桌擦得油亮油亮,要一盤五里蒸面,紅亮亮的油潑辣子,白花花的蒜汁水,黃燦燦芥末籽水,一起澆上,香噴噴蒸面和著五里稠酒一起咥,連聲說“好面好面,美酒美酒”然后抹抹一嘴的紅油,說一聲:“算賬”就又到了壩子。打炕炕饃的老板,脖子圍著白毛巾,一邊吆喝,一邊小桿杖在案板上“梆梆”地敲,眼睛轱轆轱轆盯人,烤饃爐子邊有個桌子,放著黒碗免費粗茶。買炕炕饃的靠在桌子邊,嚼著饃,喝著茶。買不起饃的,拿出自家烙的玉米餅,也可以討得一碗茶水,隨便飲用。
傍晚,太陽慢慢西落,起伏的南山山嶺,被夕陽剪裁成一枚枚鋸齒,長牙咧嘴的在月河邊豎著,太陽是個燒發的鐵球,落在月河拐彎的這個深潭里,不一會就“哧”地一聲滅了,這時抬頭西望,綿延的山嶺上一條緋紅的波浪襯托著和平而安靜的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