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楓
安康地區古為四塞之地,因非沃土,書壇畫苑雖歷史悠久,然終未能挺出幾株參天大樹。明代之前尚無著名書畫家載入史冊,所見陶器、畫像石、畫像磚及寺廟道觀壁畫上的彩繪,多系民間無名匠師之作。其歷史久遠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變體魚紋彩陶,雖寥寥幾筆,卻已神形兼備,具有較高藝術水準。
明代之后,安康以中國畫為主體的繪畫藝術方有變跡可循,出現了一批有建樹的畫家,如張光世、魯得之。清代有劉應秋、伍阮亭。民國年間有李子俊、查少白等人,他們以神來之筆寫安康風物,為地方書苑畫圃增添亮色。
漢陰,這座最有陜南風韻的小城,南北有秦巴庇護,其間有漢水滋潤,月河泱泱繞城而過,沃野早得開發,桑麻列植,稻麥兩熟,鯉魚肥鮮,亙古富庶。翻開漢陰及安康清代史料,稿園其名躍然紙上。興安州知府葉世倬、南山碩儒董詔(字樸園,陜西安康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考中舉人,中書舍人岳震川等的不少詩文都提到了稿園。清嘉慶至同治年間,稿園是興安州(今安康市)文人騷客常聚會和寫文、賦詩、繪畫創作的地方,一時成了興安州的文化創作中心,為興安州的文學、書畫繁榮做出過歷史性貢獻。
稿園,為清嘉慶年間漢陰廳通判錢鶴年主持所建。葉世倬在《已巳春日再宿稿園題》(并序)中,記述了稿園的位置及內部設施情況。其位置在“廳署東偏”,當時廳署即舊縣衙,即在今漢陰縣檢察院、法院、公安局院內,東偏方向指漢陰城內東靠北(大街以南的南城區進深短),約在今新民街至健康巷一帶,未言在城外。稿園占地3余畝,利用舊“聽雨山房”改建,分三進,蒔花環繞,后有池塘、菜園,引北門外灌圃之泉灌溉。董詔在《稿園十詠》里,描述稿園花徑雕欄,外有高亭、池塘可見倒影樓臺,岸旁伏流響琴筑。岳震川在《庚午仲夏過漢陰呈梅江通守》中說了稿園雖無飛閣流丹、金碧琳瑯之狀,但也令人流連忘返,用竹為亭、為棚、為廊,覆以松毛,夜聽雨打荷葉聲、聽蛙直到曉星垂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錢鶴年原籍浙江烏程(今苕溪)后居廣東梅江(今梅州市梅江區),他所改建的稿園,既具江浙園林的秀麗,又有嶺南風情的格調,自然受到文人雅士的稱頌和喜愛。稿園建成后,錢鶴年撰寫了《稿園自記》,描述了稿園景況。
讀著這段記述,我想漢邑居四山之中,龍岡北枕,鳳嶺南屏,月水繞城三面,如帶斯環,如珠斯抱,覽形勝者感謂;其崴嵬嵯峨,其水回流揚波,其人必磊落英多也。葉世倬稱錢鶴年:“素工指墨及琴,豐頣美髯,望之如神仙中人”,可謂入神。
安康真正具才氣的文人書畫興盛在清代。錢鶴年在清嘉慶十年漢陰廳通判任上,重修了《漢陰廳志》,其藝文卷就有10卷,收集了數十位文人墨客的文學藝術作品,留下不少耐人尋味的詩文和頗有風格的書畫,至今安康歷史博物館和漢陰仍收藏不少珍品,這些珍品大都是在漢陰稿園創作。
清嘉慶年間被錄為貢生的錢鶴年,在興安府漢陰任撫民通判長達十六年之久,1806年,他初來漢陰時因寧陜兵變,社會秩序混亂,是年秋,匪兵臨石泉,威逼漢陰,錢鶴年首倡捐資修補內外城墻,深挖城壕,建敵樓四處,以確保城池安全。他在任上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倡導植桑養蠶。嘉慶十三年,他從湖北帶來蠶種,聘請技術人員,并向全縣發布《廣植蠶桑民諭》。他積極張羅選購良種,引進技術,表彰先進的養蠶戶,使漢陰農業經濟得以很大發展。
他重視修建學校,培養人才。提倡興辦慈善,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并教育子女不要仗勢欺人,胡作非為。在他任職的十六年中,力興辦義學,為貧困子弟上學創造有利條件。還修建養濟院、城隍廟、奎星閣、龍頭廟等公共設施。久負盛名的菩薩泉,自宋代縣城遷至新店,已被眾人熟知,昔日僅一泓清澈見底的泉水,由于天旱之年也不曾干涸,被人們尊為“龍泉”。明代之時遇大旱,人們舉火把,舞草龍,放山銃,攜香帶表,前往龍泉虔誠求雨。碰巧,“禱輒大澍”,天降大雨,干枯的農作物得救,民眾歡心,故而認為菩薩手握凈瓶,滴水人間,解救民困,因而改龍泉為菩薩泉,并修建殿宇,供奉菩薩和龍王。明清以后屢加維修擴建。尤其是嘉慶年間,久旱不雨,草木干枯,饑民遍野,唯獨漢陰免受其災。漢陰廳通判錢鶴年主事后,認為是菩薩護佑,以救漢陰之民,故大興土木,修建磚木結構,歇山頂、清水脊大殿,在岔脊上雕塑形態生動的人物、走獸塑像,還對主體建筑進行油漆彩繪,使整個建筑金碧輝煌,后又增修門樓、廂房,并請能工巧匠雕刻龍頭,使泉水出于龍口,并擴建“桂中明月”、“水廳幽林”、“萬年戲樓”,以及木雕彩繪牌坊建筑,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至今清道光年間重修的大殿、門樓、廂房猶存,古跡尚在,景色不亞當年。此寺院雖歷經風雨剝蝕,戰火硝煙的創傷,然仍為漢陰一大名勝景觀。此外,1815年他還興建諸葛武侯祠,他親臨現場勘察,修蒿溝拱橋、高梁蘭家河石橋、西門外橋、清泥河石條路、漢江鐵灘石路等,這一切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嘉慶二十一年他發現城郊一處孤墳暴露,便捐錢兩千以資重修安葬,并在西龍崗置義地一塊,供貧苦者作安葬之地。錢鶴年在漢陰為官十六年,扶弱濟貧、廉潔奉公、治理有方。他的功績將會流芳千古。
可惜,漢陰稿園在晚清和民國遭到了毀滅性破壞。稿園雖毀,但人們仍敬仰稿園,懷念稿園,它畢竟曾經給文化人提供了一個優雅的創作環境,它是這些文人騷客的精神家園,這批書畫家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集畫家、書法家、詩文家于一身,他們創作的大量作品、筆墨之間,寄托了他們高雅的情懷和精美的思致。這些藝術家早已載入史冊,而他們殫精竭慮,凝成人類智慧的書畫瑰寶,歷經戰亂洗劫,天災人禍,能在安康、漢陰流傳至今,實屬不易。今日,當我們翻撿這段安康書畫歷史,不少有識之士期望恢復重建稿園,對這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要繼承、發掘和弘揚,激勵我輩沿著傳統藝術的道路精進不懈,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為漢陰這塊神奇的土地錦上添花。(作者系安康知名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