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梁真鵬)連日來,滾滾的熱浪,卻沒有阻擋住安康文化名士李道平先生內心的激動和舒暢。在漢濱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漢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全力組織和牽頭編撰下,歷時近3年由他主編的民居建筑著作《安康老院子》,幾經波折,反復完善,先是內部出版,接著由陜西科技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該專著甫一面世,即引起圈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和肯定。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著名工程建設設計大師張錦秋連聲稱贊:“這部書為安康傳統民居的進一步保護與研究,為安康的城市建設如何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為安康的旅游發展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遺產,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具有深遠歷史價值的成果。”
孤軍奮戰形影單
服過役當過兵,退伍后一直從事群眾文化、攝影攝像和文物監管等工作的李道平,歷任漢濱區第一、二文化館館長、書記、區文管所所長,當選過漢濱區政協委員,2010年他光榮退休。以他的人氣人脈和工作態度,不愁沒人高薪請他發揮余熱,但是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處事原則:“不干掙大錢的忙事;不干享清福的閑事,而要干延續文脈的文化事。”從基層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李道平就這樣跟自己約法三章,先后編撰了《安康小場子》《安康剪紙》等民俗文化專著。
在歷次文物普查時,李道平曾走進漢濱區北山南山村社,一個個保護完整的四合院,飛檐翹角,青磚碧瓦,紅色的木板門窗,撲面而來的古風古韻與那滄桑的歷史厚重感,都讓他心悸半天,如何更好地保持它的原樣不變?讓他這位文管所所長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古色古香幽深的巷道,班駁的寨墻,高聳的戲樓,恢宏的會館,對稱的祠堂,鋪滿青苔的石頭小道,無一不在訴說著那些流逝的激情歲月。深藏在深山里的一座座老房子周圍群山環繞,溪水從村前流過,年久失修灰暗的墻壁和破落的角落里蕭瑟搖曳的古樹古木,房前屋后掩映的蒼松翠柏鐵樹森森,或者在殘垣斷壁、蒿草叢生中,都會依稀喚醒對于老院子深情的記憶。村里的每一處古建筑,雕欄連畫棟、古戲臺、老民居、舊祠堂、馬頭墻、巷弄、飛檐等等,都蘊藏著一段段關于老院子文化的滄桑故事。
機遇總會青睞有心人。“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古詩里描繪的鄉村畫面,也是今人魂牽夢繞的古院子圖景。2014年,李道平歷經千辛萬苦,在資料闕如和老房子逐漸坍塌毀壞日益嚴重的現狀下,多次實地踏看,仔細拍照、丈量和繪圖,遍訪故人,尋蹤覓跡,以一人之力整理了厚厚的一部《漢濱老房子》,內中囊括了民居、戲樓、祠堂、會館、寺廟等20多處有規模的建筑。這些老房子被建筑學家喻為“空間說書者”,穿越千百年,這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鄉村田園,至今仍令人心生向往滿懷憧憬;一個院落、一座廟堂、一方戲臺,它們不僅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人們心靈深處鄉愁的寄托。
決不漏掉一處老院子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會綻放出無窮的力量。
2016年新年伊始,李道平迎來了他退休不退職、一心一意延續文脈的一次重大轉機。該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主要負責人主動邀請懂民居古建、會攝影的他和精通建筑設計、市規劃設計院原院長龔家政組建老中青三結合的專業調查組,對安康古民居進行全面踏勘,摸清安康古民居的現狀。特邀市政協原副主席、市文聯主席、文博研究員李啟良先生為顧問,親臨指導此項工作。這讓年近古稀的李道平激動不已,這不正是自己想要干的延續文脈的事嗎?
事情的緣起是,2015年11月,漢濱區考察團前往四川巴中考察美麗鄉村建設,巴中對于古民居的挖掘、開發與保護工作的許多經驗值得借鑒,那里“讓人記得住鄉愁”的新村建設模式更是讓他們眼前一亮,深受教益。在參觀交流中他們萌發了“借鑒巴靈大院保護和利用的經驗,收集安康老院子資料,包裝打造安康老院子旅游項目”的創意?疾旖Y束后,區住建局立即組織專題會議進行研討,制定了詳盡的工作方案和行動計劃。此方案得到了區委、區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寫入了區委十四屆九次全會報告,經審議達成共識,列入全區年度重點工作計劃。
歷時半年有余,由漢濱區住建局村鎮辦副主任付松濤率領調查組,走遍了全市9縣1區的62個鎮村,對102處古民居的現狀進行了詳細踏查。其中62處作了詳細的文字、照片、視頻資料,較為全面系統地摸清了安康老院子的歷史淵源、建筑風格及現存情況。由于現存的老院子多數地處深山僻壤,車輛無法到達,需要徒步十幾里山路。調查組人員不畏艱險,抱著“寧愿多走百里路,決不疏漏一處老院子”的敬業態度,拂曉出發,披星而歸,背著測繪工具和相機在山林間盤旋,踏勘、測繪、拍攝、走訪,認真記錄下那一座座老房子的歷史淵源、傳說故事和圖片資料。
付松濤至今忘不了調查組經常為了一處老院子翻山越嶺數十里,每次找到一處完整的院子,他們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激動興奮、爽朗大笑。無論環境再艱苦,他都堅持第一個到現場,為尋找一個最佳拍攝角度,找準制高點,他們爬山登高,不辭辛苦,在無人走過的草叢里艱難地尋找全景圖和鳥瞰圖。“寧可多拍一千,絕不漏掉一個鏡頭”,正是憑著對古民居搶救、保護的執著信念,憑著對老院子的一腔摯愛,他們一路款款走來,山澗時常飄蕩著喜悅的笑聲。
付松濤至今忘不了調查組每到一處,不顧鞍馬勞頓,立即開展工作,大到民居的整體布局,小到每一個構件、每一個卯榫結構、每一個彩繪圖案都進行了精準地測繪。測繪員蔣萬里手拿測距儀一絲不茍,數據準確,資料記錄詳實,有時測繪人員需要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漢濱區住建局還聘請了重慶大美景觀藝術設計事務所,這是一個業務能力超強,工作作風嚴謹,求真務實的團隊。他們承擔核心部分安康老院子的測繪、建模任務,為22處保存較為完整,具有不同建筑風格的老院子進行詳細測繪、整體建模,建立安康古民居數據庫。無論是崇山峻嶺的艱難跋涉,還是跋山涉水的遙遠行程,山路灑下了他們辛勤的汗水,回蕩著他們扯著嗓子喊人的聲音,以及嘀嘀嘀作響的汽車鳴笛……
付松濤至今忘不了調查組對每處老院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探訪,只為了測繪的精準、拍攝的到位和資料掌握的翔實準確,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個老院子的調查和保護當中。調查組人員忘記了崎嶇路上所遭遇的驚險,忘記了千回百轉跑過的冤枉路段,甚至忘記了一次次饑腸轆轆,他們是一個個工匠,忘情地各司其職,各干一行,渴了喝口山泉水,餓了啃口冷面包。調查隊成員是歷史的諦聽者,遍訪老人、耆宿和鄉賢,從老人們的嘴里掏出老院子的來龍去脈、背景演變和興衰榮辱,查找有限的家譜、族譜和地方志,直至打破砂鍋問到底,探問老院子的歷史淵源和建筑文化歷史。千萬里的追尋,“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調查組的該局司機黨力常常這樣調侃!
幾多鄉愁幾多根
但凡去過山西喬家大院和王家大院的人,都無不驚詫于有著“蓋居室之前,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征,無不為古代建筑師瑰麗的想象和巧奪天工的技藝而驚嘆。徜徉在“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四川閬中的游客,看到鱗次櫛比的老院子,就會感嘆美國著名旅行家威廉所說“這座有著2300年歷史的古城就像陳年美酒,在歲月積淀后散發著悠遠的韻味,處處體現著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此言不虛!
安康62處老院子也讓建筑大師張錦秋院士欽佩不已,對安康充滿向往。這正契合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精神——“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對于老院子的發現、梳理、詮釋及其詩性化的展現,為我們提供了移民文化、建筑文化和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精義,尤其是展現了民居傳統生活、鄉村儒學中的優秀思想文化和價值堅守在當下中國的鮮活狀態。安康數百年移民歷史,文脈何以延續?鄉愁何以寄托?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深有感慨:“我們考慮在推進城鎮建設的進程中,包裝一個項目,把這些散落在十縣區的安康古屋、安康老院子聚集一地,原貌復制,供人參觀品賞、寄托鄉愁、追憶往昔。漢濱作為安康中心城市所在地,最有責任、最有條件做好這件事,我們將認真策劃,精心選址,高質量、高標準、高品位地把這件事做起來,讓安康的老院子、古宅子發揮‘實物史書’‘歷史年鑒’‘文化載體’作用的同時,為安康人民提供一處休閑度假之地,為安康游子建設一處安放鄉愁之所,為子孫后代營造一個追憶先民之境,為八方游客增設一個了解安康之窗。”
保護這些古建筑意義何在呢?安康博物館文博研究員李啟良侃侃而談,首先,它們是地方歷史文化的載體,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情感,可以提供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能將當地的歷史元素進行完整的傳承和表達。其次,保護古民居就是保存地方歷史,比如安康的老院子就深刻地反映了清代湖廣移民和陜南開發的重要史實,甚至包含著當地居民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創業精神,文化傳播交融和社會發展脈絡。再次,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更迫切需要文化的享受。觀賞一座古建筑,對于人們的文化欣賞和精神震撼是其他活動無法取代的,從而也能帶來經久持續的經濟價值。比如安康城中有個顧家大院,主人將老房子維修之后,辦了家居式餐飲,來客不僅用餐,還特別要把樓上樓下詳細參觀一遍,感慨萬分,贊嘆不已,所以經濟效益也非常好。所有旅游景點中,如有馳名的古建筑,那它就是重要角色,游客會心向往之,否則索然無味,缺乏吸引力。
一座好的老院子不僅是居民幸福生活的載體,更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品。它不僅有豐厚的歷史內涵,也包含著建筑設計、營造技藝、文化藝術、鄉俗民風等多領域、多學科的豐富知識。一石一木,一磚一瓦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汗水;勾心斗角的構架,交錯有序的布局彰顯著先輩的聰明才智。保護好一座老院子,不僅僅是留住了一座古宅,更重要的是傳承了古老文明,留住了歷史記憶,留住了鄉愁留住了根。
文化縱橫:主持人 張思成
珍惜安康老院子這份特色遺產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錦秋
早就聽說安康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特別在南水北調的壯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保證“一江清水送北京”。安康使我向往,使我欽佩。今年我見到《安康老院子》的樣書時,好像走進了又一扇了解安康的大門。傳統民居建筑是我們偉大祖國建筑文化遺產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每個歷史時期,民居建筑無疑都是人居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建筑類型,也是數量最多、層次最豐富的。正因如此,在城鎮中也最容易隨時代變遷而新舊更替,在鄉野間則會因世事變化而荒廢消亡。
安康市漢濱區領導出于對歷史建筑文化的尊重,責成漢濱區住建局組織相關專家與人員,歷時半年走訪了全市九縣一區的62個鎮,對102組“老院子”的現狀進行了詳細調查,對其中62處編寫文字資料,拍攝照片,制作視頻,并對21處保存較為完整、風格不同的老院子進行了測繪、建模,從而初步建立了安康古民居數據庫。在工作過程中,調查組往往徒步于崇山僻壤,“寧愿多走百里路,決不漏掉一處老院子”。了不起的行動,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他們選錄了其中品相完整、風格特色突出的48處,圖文并茂地編撰了這本《安康老院子》。這本書為安康傳統民居的進一步保護與研究,為安康的城市建設如何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為安康的旅游發展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從《安康老院子》所載的民居我感悟到這些傳統建筑瑰寶有以下幾點特色:
首先是居者選址的生態意識。
書載的郊野“院子”,都是選址在面水、背山、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林木茂盛的環境中,因山就勢方位靈活。無論建筑面積僅有300多平方米的單獨合院還是建筑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院落組群都充分表現了居民對居住環境的安全觀和審美情趣。
其次是建筑布局的靈活機動。
這些院子的布局形式非常豐富,因地制宜。院子依家庭情況之不同有一門單院的,一門二進、三進的。有以主院為中兩側作各種發揮的。在開闊的臺地上所建院子有多元并列一字展開的。如在老城街上或鎮街中可以在街面上只占10米寬而縱深達30~40米深的套院。更有結合不規則的基地地形建筑作隨機的平面布局,讓各種大小的庭院相互錯落,體形凹凸不一。更有利用地形的高低作建筑錯臺的變化或局部設吊腳樓等以爭取更大使用空間。甚至為了安全,全部做成城堡式布局。
另一個突出的特色是建筑風格南北融合。
不僅由于安康地處秦巴鄂交會之位,更由于安康自古就是移民城市。湘、鄂遷來的移民在興建家屋時往往還要請南方的工匠,用南方的材料。殷實人家在藝術上講究當然很多,就是只能蓋土墻的一般人家,在瓦作、石作上也要有建筑藝術的適當處理。屋頂兩坡懸山、有裝飾的清水屋脊和翹首,磚雕翹首屋脊和墻脊、磚雕馬頭墻墀頭、磚雕花窗 ,各種造型的石雕柱礎和石鼓、石雕鏤窗和多種多樣的木作構件,如鏤雕木枋、槅扇門窗 、木雕花窗 、木雕雀替、木雕門簪等大都具有南方風格的吉祥、靈秀的細部,與關中的建筑南北相異、截然不同。
以上特色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發揚的要點。要就地保護這些建筑遺產,就要保護住這些特點。如果要遷建,萬不能損害老院子的特色。為現代旅游新建文化園區,從相地立基、規劃設計到遷建工程,每座建筑都要體現這三方面的精神。老院子一書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遺產。衷心祝賀《安康老院子》的出版。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具有深遠歷史價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