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真鵬
今年七十有八的丁文先生出生于紫陽縣洄水街,中等個兒,方臉,寬額,隆鼻,深邃睿智的目光隱在鏡片后,漾著隨和安詳和深沉,給人以長者儀態,學者風范。
一
丁文何許人也?他是作家、學者,準確的定位應該是“中華茶苑拓荒牛”,然而他進入文化圈最初的二十幾年是在安康文壇馳騁。
丁文從不缺夢想,也有實現夢想的執著。18歲那年,闕庭恕從安康師范學校畢業任安康縣恒口中學教師,業余時間勤于筆耕,醉心于編織作家夢,此后十余年,他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以筆名“丁文”踏上文學之路。小說《柜臺》在《陜西日報》副刊發表;紀實小說《小葵花和她的戰友》收入《金光燦燦的路》一書,成為那個時代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并被翻譯成外文,還在中央廣播電臺改編播出;六場歌劇《赤腳醫生》巡演數十場(次)。
改革開放以來,文藝煥發新春。丁文的新時代自此開始,他的文學創作之泉突然被鑿開,文思如泉涌,數部書稿奔赴腕下,各類作品頻頻發表,連連獲獎,無論是純文學、通俗文學或地方文化研究,成績都可圈可點。短篇小說《招工》一炮打響,刊登在省作協刊物《延河》雜志上,在安康文化界傳為美談,譽為“破天荒”!毒S納斯和胖羅漢》《文物出土》《愛情的天平》《現在可以登報》等一批短篇小說相繼問世。小小說《懸念》入編四年一度的《中國新聞年鑒》,《笑看人生》《丁文精短作品選》《夜半不速客》三部書陸續出版,數部傳奇作品被擁有數以百萬計讀者的《故事會》刊載,丁文從而成為這個文學領域的佼佼者。兩部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與讀者見面,幾件作品改編為電視劇、話劇、漢劇、川劇,進入影視圈和戲劇舞臺。他的作品率真幽默、語言流暢、情節曲折、鄉土氣息厚重,充滿正能量。
二
他不“安分守己”,處處尋求挑戰,時時在尋找未被開墾的“處女地”,躋身地域文化是他新的選擇。1992年推出一部15萬字的《安康文學史話》,對安康地區3000年的文學發展歷史作了較系統而全面的介紹,讓諸多塵封已久的古代地方作家和作品重新煥發光彩。一位通曉中國文學史的作家評價說:“為安康文學寫史,發前人之所未發,為他人之所未為,足見其膽識和苦心。安康人民及其后世將永遠記得并感謝著作者的功德。”省作協副主席張虹也在文章中推崇道:“丁文是我們安康文壇上的奇人。他所著《安康文學史話》,實際上已提示了安康文學的全部秘密。”
為了對安康3000年的文學藝術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此后的兩三年里,他自費跑西安上北京,泡圖書館、文博館、方志館,采訪社會賢達,廣泛搜集資料,最終遴選80萬字精品,集選、注、譯、析為一體,編撰了上下兩冊的《安康藝文大觀》一書,著名詩人黨永庵稱其為“安康地方文化的萬里長城”。2000年,他推出了圖文并茂的大型畫冊《安康造型藝術》,著名文藝評論家肖云儒先生稱贊丁文的工作“是在以個人微薄的力量和自己半生的年華,竭盡全力來校正中國文化一種久遠的傾斜”,此書獲當年全市“五個一”工程獎。此外,因工作之便,他閱讀了大量的地方史料,編撰了10余萬字的《安康縣志·人物篇·藝文篇》,方志學家“為之艷羨”,評價甚高。
丁文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疏于應酬,潛心寫作。他涉足多個創作領域,如知名報人李大斌所評價的那樣:“先生可以說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從傳統的文學到故事,從純文學到邊緣文學,而且,每一種題材上的東西,先生都能有自己所得,安康無人能出其右。又美學,又醫道,又商道,又雕塑……”他真實的想法就是不計報酬、不求顯達,只求為國家為地方做點實在的事,并回報家鄉的養育之恩。“一個不安于現狀不懈追求的人,一個視事業如生命的人,一頭在文苑里不停開墾、耕耘的拓荒的牛,一個不欺世、不媚俗的學者型作家。”我市知名作家傅世存曾這樣評價丁文。
三
丁文總是鐘情于被學者們冷落的學術園地,在世紀之交他移駕“中華茶苑”,將創新思維的犁鏵插進了這片神秘的沃土。
他的出生地紫陽縣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茶葉種植史的古老茶區,又生在茶商之家,正如其所言,“騷動于母腹之時,我已飽聞了茶之芳香,呱呱墜地來到了茶的世界,此后便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認為茶的醇厚平和,足以讓心性浮躁之人安穩下來。“十年浩劫”逆境中,是家鄉的茶平衡了他的心境,使幾近崩潰的心得以平靜。因為茶,他在茶學研究的冷板凳上一坐就是二十幾個年頭,筆耕不休,時常是“案上盧仝碗,燈下陸羽經”,一步一步朝他既定的“文字一千萬,付與后來人”的目標邁進。
1992年秋,陜西旅游出版社資深編輯陳全力先生向他約稿寫茶,他毫不含糊地應允道:“有感于國人知茶而不知茶道,知日本茶道聲名遠揚而不知中國茶道源遠流長,我要撰寫《中國茶道》一書,以正視聽。”該書是用散文筆法寫成的學術專著,先于同時代的學者以“中國茶道”為研究對象,系統地論述了中國茶道的定義、歷史、構成、流派,論述了茶藝的“四藝”、“三法”及與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的關系。 從古到今還是他第一個對茶道作系統的論述,創建了“中國茶道學”的學術框架,贏得海內外諸多學者和茶人的認同。
中國茶學泰斗、安徽農大教授陳椽稱這部書是“我國第一部茶道專著,填補了茶學研究的一個空白”。主編《中國茶文化大系》的江蘇省社科院余悅教授著文評論稱該書“穿越了中國茶文化的曠野”,“以高屋建瓴的氣勢,盡力拓寬、拓深中國茶道的一些重要話題,努力從歷史的沉積中精心提煉一切有益的東西,使其具有學術性價值和開創性意義”。此書被譽為中國茶道學的“經典之作”、“開山之作”,在復興茶文化的上世紀90年代初頗為轟動。英國劍橋三一學院教授喬治·凱恩斯于1995年12月24日在寫給安康市文聯主席馬建勛先生的信中說:“貴國學者丁文先生的《中國茶道》一書,是一部非常好的中國新茶經,我們十分喜歡,視它為最珍貴的禮物。中國是一個非常偉大、非常了不起的文明古國,丁文的《茶經》更為我們證實了這一認識。……請允許我們再一次感謝我們遙遠的朋友丁文先生,并向他致以最真誠、最親切地問候和謝意。”
此后,他對“中國茶道”進行深層次的擴展研究,1999年底他出版了《茶乘》一書,丁文在書中精辟地指出:“中國茶道負載著儒、道、釋三教文化的內涵,中國士子創立和發展了中國茶道并以茶道為心靈的宗教。”全書以36萬字的篇幅,旁征博引,詳細論述了茶道與宗教的關系、茶道與知識分子的關系及三教茶道美學,將茶道學的研究提升到更高層次。我們可以從此后見于報端、雜志、互聯網的文章和專著中見證《茶乘》巨大的學術影響。
丁文做學問一貫以勤奮嚴謹著稱,而且喜歡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將目光落在古代的長安、古代的大唐,1997年完成了中國茶史斷代研究的力作《大唐茶文化》。這部書以唐代大文化為背景詳論大唐茶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現唐代茶文化的氣象和神韻,綜論大唐茶人的價值取向和唐茶道的形成、流派及文化特征,揭示大唐茶文化內在的發展機制。該書得到專家們的高度評價,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茶學泰斗王澤農教授說:“這是一部引導讀者領略中華茶文化神韻而登高遠眺的佳作,是大唐茶學理論實踐的總結,讀此書可汲取知識營養并拓寬知識視野。”
2001年,丁文出版了區域性茶文化專書17萬字的《紫陽問茶》,他構建了“紫陽茶文化”學術研究的框架,對紫陽茶史、茶道、茶藝、茶文、茶經濟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這部書的面世大大提高了紫陽茶的知名度,有利于培養紫陽茶的消費群體和提升紫陽的茶產業。
不安分的丁文又涉足乏人問津的“陸學”。他認為,研究茶文化,就不能不研究著《茶經》的陸羽。他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并“以一個小說家的感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寫出了48萬字的傳記小說《陸羽大傳》,2003年4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史稱的“盛唐氣象”為文化背景,在尊重歷史、充分利用歷史資料的大前提下,運用想像和推理,演繹陸羽一生的經歷,塑造了他出身寒微而志在高遠的胸襟,褊躁任性而又守信義、重然諾、善詼諧的鮮明個性,一個半儒半僧、半官半民、亦莊亦諧、才華橫溢、執著于事業的古代士子形象躍然于紙上。
兩年后,作者將《陸羽大傳》改編為52集電視連續劇《茶神情史》。2005年2月陜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丁文25萬字的《茶魂》,是《陸羽大傳》的姊妹篇,這是一部研究陸羽的純學術著作,圍繞陸羽一生的經歷,分身世、游歷、隱居、友情、茶具、茶藝、品水、事業等9章,引經據典,夾敘夾議,這是第一部完整的最具規模的“陸學”研究專著,展示了丁文研究陸羽的最新成果。
為了陜西茶產業的振興,他又著手“陜西茶文化、茶產業”的研究,在時任陜西省副省長王壽森先生和省供銷總社的大力支持下,和茶葉專家程良斌合作完成了這一課題研究,出版了“陜西茶葉叢書”一套三本,他主撰《陜西茶史》《陜西茶文化》,一個省的茶文化有如此系統的研究成果全國似無第二家。因此陜西茶文化專家奚斌鋒評價他,“在陜西茶文化的研究中,丁文老先生就像一座山,難以逾越”。
2011年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永茂和陜西茶文化研究會的支持下,丁文先生推出了獨創性的茶文化巨著《中華茶典》,該書約150萬字,圖約200幅,全書十三篇、53章、231節。內容包括茶之源、茶之史、茶之傳、茶之道、茶之祖、茶之藝、茶之飲、茶之俗、茶之業,以及茶與健康、茶與宗教、茶與士子、茶與文學藝術之間的關系等內容,洋洋大觀。根據飲茶文化雅俗共賞的特質,作者對茶道文化之“形而上”及“形而下”兩方面皆有較全面、較系統地論述。全國和地方、古代和現代的茶文化皆納入研究范圍,視野開闊,而著力點是中國茶道、大唐茶文化以及陸羽及其《茶經》的研究。對中國傳統茶道文化有挖掘、歸納、繼承,對當代茶學家的觀點有所吸納,作者還自立一家之言!吨腥A茶典》以其觀點的新穎獨到、資料的豐富翔實、內容的博大精深、文字的流暢清新、學術的嚴謹扎實,以及篇幅的巨大規模,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茶文化專著之一。
丁文二十余年里奉獻給中國茶人的是一個完整的“茶文化系列”,這個系列還包括合作出版的《唐代茶詩》和未出版的或編或著的專書《茶藝師第一讀本——茶藝師答客問》《大唐茶事》《丁文茶學論文集》《丁文話千古茶事》《雅士茶情》《愚齋茶話》《茶散文集》《茶醫匯通》《茶與健康》《文人與茶》《山南茶詩》《長安茶詩》《丁文話陜茶文化》《丁文論紫陽茶文化》《綠茶百問》等大約20余種,多數掛在互聯網上奉獻給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不打算公開出版了。
丁文耗時26年憑一己之力獨自完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工程。湖北陸羽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歐陽勛撰文說:“難能可貴的是大多是原創性的學術專著,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精心研究茶學的豐碩成果”,如今“提起丁文先生,在中國乃至世界茶壇,當是無人不知的一位著名的茶文化專家及作家”。歐陽勛曾署名西江居士寫了一篇《丁文頌》,詩云:“十年五部書,貢獻頗特殊。一自《茶道》始,茶著如滾珠!洞筇撇栉幕,史料囊深襦!蹲详枂柌琛防铮l人盡悅愉。新作《陸羽傳》,心路越崎嶇。洋洋成大觀,傳世譽璞瑜。”
四
年逾花甲后,丁文感覺到時不我待,更加拼命地寫作,以日均1000字的速度筆耕不輟,與此同時還不忘種好文學和地方文化研究的“自留地”,十幾篇頗有影響的大散文,具商業寫作性質的若干部涉及旅游、佛教、國學、茶學的專書、關于巴文化研究的若干論文等等,就是這一時期的“副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他從文半個多世紀實際撰寫和編輯的文字超過1800萬字,其中包括已出版的個人專著和商業寫作、網文作品等共約60余部,論文和散文數百篇,如此強勁的文化生產力、如此豐厚的寫作量在全陜西作家群體中也很少見。
丁文先生在茶文化研究、文學創作和地方文化研究三大領域里的貢獻,和他所獲得的社會名譽和經濟效益很不相稱,原因是什么呢?這讓我們記起他出版第一本茶書時,一位社科院的所長得悉他是在基層文化館工作時,感慨他是“在金字塔下做學問的人”,意思是在寶塔下縱燃起一堆熊熊大火,也很難輻射全國,因為不具備平臺的優勢和區域的優勢。所以這位視野開闊的大教授也是三年后方見其書方聞其名。南昌社科院副院長、著名茶文化專家陳文華稱世紀之交一大批文化人參與茶文化研究是“丁文現象”,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一文化現象自然榮耀。大隱于茶,大隱于市,他是粹然學者,只曉得埋頭研究學問,不求其他。有人說他是“紫陽的大茶樹”,有人說他是“陜西茶文化界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有人說他是“中國茶道學的開山人”,還有“茶學究”“金州鬼才”“高產作家”“茶學大儒”之類的贊譽,而他只想做一片小小的茶葉……雖然他做人高蹈而行事低調,有一點卻顯而易見:他用一部部專著、一篇篇學術論文作磚頭,奠定了他在中國茶學界的學術地位,這位生活在“秦巴腹地、輕易不出山”的“寒士”(肖云儒語)以豐碩的學術成果獲得廣泛的認可。
安康籍詞作家李慈印也曾被丁文的精神和業績所感動,用“老牛”的具象形容他,歌詞曰:“未曾見駕轅的好馬上坡往后退,紅纓長鞭不用甩,他虎虎揚神威;只曾見磨坊間老牛背負千斤索,雖然蒙布罩雙眼,他照樣往前推! 攀不盡的萬仞山,輪輪又回回; 燒不盡的燈捻子,明月為我醉。攥緊拳頭錚錚響,何畏心兒碎, 捂住流血傷口口,九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