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一天繁重的工作匆忙回到家,抱住寵物貓一頓揉搓猛吸,工作帶來的壓力與煩惱隨之煙消云散,這種現象在廣大青年群體中似乎隨處可見。誕生于網絡媒體,流行于青年人群,還衍生出“云吸貓”現象,“吸貓”已經成為一種新興青年亞文化。
所謂“吸”,其意義與吸煙之吸無異,皆表示讓人上癮。有學者認為,“喪文化”蘊藏著自我強化、消解、反思、自我否定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青年群體在社會轉型背景下的一種精神訴求和社會心態的映射。“吸貓”與之有一定相似性,除了個別人群對貓科動物具有獨特的喜愛之外,經濟的快速發展、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同群體之間的觀念沖突、職場的壓力都給廣大青年帶來普遍持續的焦慮感、無力感與孤獨感。當人們處于巨大壓力之下,當務之急是尋找一個可以宣泄的出口。無論是“吸貓”,還是“喪文化”、“治愈文化”、“佛系青年”等等,都能給人帶來心理安慰和精神慰藉,是當代青年對情緒的發泄,是一種全新的解壓方式,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精神訴求。
那么,同樣作為被人喜愛的寵物,為什么只出現“吸貓”而沒有“吸狗”?從生物科學角度來看,貓體型較小,眼睛大、似嬰兒,容易激發人類的保護欲;且貓喜潔,時常清理毛發,體味較小,更容易被人接受。從心理角度來看,貓大多性格孤傲,待人高冷自持,和人類一樣,每只貓的性格都各有不同,它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少青年認為“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期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迫于現實壓力只能將肉體禁錮在生活之中,對自由的向往、對遠方的憧憬則只能通過精神層面尋找出口。然而,貓在領地里是完全自由的,“當她想被寵時就會跑過來,等她覺得夠了就會走掉。我不能想摸就摸,如果我抓她的尾巴,就會被咬。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她絕不妥協,熱愛自由,身體內藏著一個好斗的靈魂。這就是我愛她的原因,她擁有人類應該有的品格。”貓性格中自帶的這種瀟灑自如、自尊矜持、我行我素的意象與廣大青年的精神訴求相契合,因此成為青年人心理投射的最佳對象。
君子之交淡如水,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在乎“距離感”。貓作為未被完全馴化的寵物,對人類的態度相比狗來說缺少一定的熱情與諂媚,貓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像是朋友之間的平等關系。與其說人類是貓的主人,倒不如說貓給人類提供了宣泄的渠道,能給予人靈魂上的慰藉。
新生文化的流行需要考慮社會對新文化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吸貓”作為一種新興亞文化顯然已經得到了廣大青年群體的認可。本質上作為宣泄出口,無論是“吸貓”,還是“佛系青年”,或者是“喪文化”,都從側面反映出當代青年壓力劇增、話語權缺失、精神訴求無從宣泄的狀態。家庭和社會應給予青年群體更多包容和理解,提供更多渠道來滿足青年人群的精神訴求。
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