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貴林
漢江古稱漢水,是石泉人民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并稱為江河淮漢。自曾溪鎮銅磬溝口入石泉境內,由石泉縣東南部的石泉咀出境,全長1523千米,在石泉縣境內長58.5千米。
雖然漢江在石泉境內流程較短,但是漢江航運文化卻是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民航、還是軍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漢江航道歷來上通漢中,下行漢口,木帆船去漢口,往返需要半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做了漢中王,讓關羽做了前將軍,假節鉞,同年秋(公元219年),劉備派遣關羽沿漢江途經石泉東下到樊城攻打曹仁,至今古城以東還建有雄偉的關帝廟供世人瞻仰祭拜。
漢江航道自縣城至喜河40.8公里,有緊十三,慢十三之說,不緊不慢又十三之說,縣內航道自縣城以東至池河口,灘多水急為緊十三;從蓮花池至油房坎,進入峽谷,河窄水深,水流變緩,稱為“甕子”,為慢十三;后柳至喜河,流速較為緩慢為“不緊不慢又十三”。境內有大小險灘25處。建國前從未治理,行船不變,很多灘往往需要“提盤”、“吊灘”、“轉灘”才能通過,稍有不慎就會打船。50年代到60年代,安康地區航道隊曾多次來石泉疏通航道,境內沿岸共筑纖道7段、總長9公里,使航道上下暢通,40噸以下船只能夠安全行駛。
漢江航道石泉段,古時沒有人工碼頭,都是利用天然崖岸設點?浚性涌、左溪河口、縣城西關及大南門、石磨鋪、蓮花石、油房坎、喜河街、長陽溝口等碼頭。漢江兩岸還設有左溪渡、唐家灣渡、龍灣渡、西渡、南門渡、長安壩渡、石磨鋪渡、馬嶺渡、蓮花石渡、圓潭子渡、鯉魚渡、后柳上渡、黃濰渡、喜河上渡、喜河下渡、長陽下渡、蛤蟆渡、吳家灣渡、楊子明渡19個渡口,極大地方便了兩岸群眾的出行。
古代的石泉一直是漢江黃金水道的重要碼頭,尤其是乾隆年間、嘉慶年間,各省在石泉均設有會館,全國各地的商人在石泉總共建立了二十多個會館,足見昔日石泉的商業是多么的興旺發達,現在保留最完整的就只有古城東的江西會館了。民國元年到民國十五年,每年都有商船運送棉花、桐油、生漆、耳倍到漢口銷售、換取煙草、食糖、黃表紙和肥皂等生活用品返回石泉。
1974年湖北丹江水電站建成以后,下行船只只能抵達丹江。70年代初,石泉水電站建成,無過壩設施,漢江上游航道被攔腰斬斷,自此“上通漢中”成為了歷史。壩下縣城以東貨船多沿途停泊,等候水電站開閘放水才能航行,客運船舶因為無法準時通航就停運了,隨著石泉水電站和喜河水電站的建成以及陸路交通的發達,漢江航運基本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如今,江面偶有零星游船開過,水花蕩漾,打破寧靜的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