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 穎
兒時的高橋農場,五里一稻田,十里一荷塘。
車行至權河火車站,往右一轉,在陡山峽谷間穿梭,忽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魚米之鄉觀音壩,農耕人家春來早。”粉墻石瓦散落在茶樹叢中,小洋樓順公路延伸,一場春水澆灌了莊稼地,春風吹來了萬物復蘇的氣息。“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白水花木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茶園。”講的就是此刻的景象。
農場背靠劉家山,傳說山上有位觀音菩薩,小時候雖年幼無知,聽了也覺得這山有靈氣,農場間流淌著一條小河,東河與西河從高橋穿鎮而過,匯集成權河,水流湍急,夏日里看起來甚為壯觀。臨河田地寬闊,有一種平曠之氣,是縣政府規劃的林木育苗基地和生態茶葉示范園——高橋農場,有數百戶山里人家都在這日月山川里。
農場地處觀音壩,如今坡地平川都已退耕還茶,漫山遍野的茶園蔥郁,集四時之氣,其茶葉滋味清幽,可除疲勞,增食欲健身心。村民們喝著富硒茶繁衍生息,難怪這里的人大都長壽。村里人大都是茶農,每年清明時節的茶最為珍貴,這一時期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村采茶,山間隨處可見腰跨竹籃的采茶人。炒制茶葉時,茶葉嫩芽進入灼燙的鐵鍋,茶農雙手伸入鍋底,反復翻動茶葉,經過揉、搓、理、條、定形等工序,彈指間上好的毛尖出鍋了,工藝皆在制茶人的股掌之中,難怪手工制作的明前毛尖已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近幾年農場附近有一個專門的制茶地方叫關南春茶廠,入夜,燈始終亮著,機器轟隆作響,奏出寂靜夜里的交響樂。天一亮,新鮮的春茶就出來了。“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就是茶廠最好的廣告。
農場有一個可以收藏靈魂的地方,就是“夢紫陽”。一排老房子圍成一個大院落,不同時代的建筑風格盡收眼底,吸引著無數人去探尋那塵封的往事。
1953年紫陽第一個國營農場在這里誕生,1970年這里駐扎著服務三線建設的戰地醫療隊,2000年這里是孕育綠色發展的紫陽林木中心苗圃。2016年搖身一變,成了集觀光采茶、旅居休閑為一體的“夢紫陽”主題農場。
農場上游的裴家壩生態示范茶園開園了,山前屋后的櫻花盛開時游人如織。村民們從沒想過外地人能絡繹不絕的來這里,沒有太多人工合成的景點,客人們向往田園風光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尋訪到此踏青尋春、采茶賞花,“唯有櫻花真性情,清明時節淚淋淋”。
我以過客的形式穿梭在高橋鄉村,這里的文化與別處不同,廊橋講述著清朝名門嫁女、吟詩過橋的故事,明清四合院遺存——田家祠堂隱約透露著舊時的當地大家族榮光,這里出了很多文化人,如李春平、田先進等,歷史與人文的氣息交織,浸潤這一方水土,孕育出高橋人的智慧和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力量。
勤勞的山里人,一代又一代生活在這里,曾經閉塞的交通使得高橋不偏但僻,十幾年前,從高橋鐵佛寺走出來的鄭遠元帶活了傳統又新興的修腳產業,富了一方父老鄉親,也讓高橋如紫陽富硒茶一樣聲名遠揚。
精準脫貧政策的實施,生態旅游產業的興起,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振興戰略逐步推進,幾年前,村里人能在農場做農活賺錢,如今不僅能在安置點建設中做臨工賺錢,還能外出修腳創收,養活一家人,逐漸走上了發家致富之路。
霜風曉月之時,夢紫陽響起了《郎在對面唱山歌》,唱著山里人對現實生活的情懷,也唱著山里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蛟S這樣的時刻不需要想太多,有一壺富硒熱茶在體內晃蕩如權河細流,就很好。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高橋人引以為傲的“家底”,也是高橋人民向著“宜居宜業宜游”發展的優勢。中國鄉村的發展裹挾著變革的力量,日新月異,新農村建設的塔吊正在上升,永遠不變的,是縈繞在夢中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