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群
【摘要】文化館作為面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既能深入群眾中挖掘地方資源,發現優秀民間民俗文化,廣泛宣傳地方傳統文化,又能以其擅長的藝術形式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專業知識進行創新、發揚、精準保護,從而達到對優秀傳統文化、地方資源保護和傳承的目的。
【主題詞】文化館 優秀傳統文化 保護 傳承 地方資源
一、對優秀傳統文化、地方資源保護和傳承的現狀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地方經濟的快速崛起,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優越。但同時,因為一度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步發展和基層文化建設的配套,我們身邊不斷出現親情淡漠、人性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道德危機……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家庭問題層出不窮。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長幼尊卑、孝老愛親、舍生取義、勤勞善良、仁義禮智信被各類開放性思想變革所挑戰,加之海量信息、快餐文化、快節奏生活的沖擊,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逐漸被淡忘和無視;蛘,在內容的保護和傳承上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大而化之。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有優秀,也有含封建迷信和統治階級思想的糟粕。譬如近幾年,許多地方出現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幌子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的各種國學培訓機構以及所謂的“女德”班、出現許多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國學大師”,靠一些膚淺的成語解釋和杜撰故事招搖撞騙,以斂財為目的。也有地方官員、文物保護人員因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只要是古舊的就先留下、就先保護,“眉毛胡子一塊抓”。而作為傳統文化毛細血管的地方資源,更多是在地方開發利用中作為附加值被提及,沒有認真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深層次潛藏的價值。
文化館作為面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既能深入群眾中挖掘地方資源,發現優秀民間民俗文化,廣泛宣傳地方傳統文化,又能以其擅長的藝術形式和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專業知識進行創新、發揚、精準保護,從而達到對優秀傳統文化、地方資源保護和傳承的目的。
近年來,市、縣區文化館已經在這些方面著力。我們很高興看到,作為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已經受到政府與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扶持,生態環境也獲得了極大的改善。
二、認清文化館在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地方資源上存在的優勢。
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長期的全面系統工程,要持續有效的實施這一工程,沒有專業人才隊伍是很難完成。而近年來,從市到縣級的文化館,再到鄉鎮的文化站,早已形成相應的完整的組織體系。文化館是所有群眾文化、民間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聚集了大量來自民間或者專門研究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優秀文化藝術人才,甚至有建樹的專家,他們熱愛傳統文化,對地方資源有著很深的情感和充分的了解,是組建保護工作隊伍的人才基礎。因此,由文化館組織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進行保護和傳承,最恰當不過了。
三、文化館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地方資源中所能發揮的作用。
(一)發揮組織作用。市、縣文化館是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其作用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并給群眾文娛活動提供場所。它的職能包括舉辦各類講座、培訓等等,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開展社會教育,提高群眾文化素質,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組織文藝創作、收集整理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普查、展示及宣傳以及指導傳承、開展對外民間文化交流等等。因此,對于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地方資源,一個是文化館職責所在,一個是因為文化館屬于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號召力,具有組織優勢。
縣級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城市社區社團都建立有指導和幫教的良性關系。而鄉鎮文化站在日常工作中,除了開辦圖書館開展讀書活動、負責對鄉鎮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組織文化娛樂活動,還具有以下職能:一是具有搜集、整理民間文化遺產,促進鄉村特色發展的職能;二是具有做好文物的宣傳保護工作的職能。因此鄉鎮文化站的工作意味著直接的面對民間民俗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他們與民間傳統藝人、研究民俗的“土專家”長期對接,對于優秀民間民俗文化和地方資源的掌握,更有利于文化館對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的保護?h級文化館組織對傳統文化、地方資源的保護傳承,具有強有力的民間支持。
(二)廣泛宣傳傳播?h級文化館通過專業藝術人才編排各類戲曲、小品、相聲、舞蹈等節目,或者引導民間社團編排各種曲藝、文藝節目,通過開展“送文化下鄉”、“文化扶貧一村一場”活動,將傳統文化以藝術表演形式重新帶到群眾中,一方面發揮寓教于樂的作用,一方面以藝術的形式讓群眾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陜南,老百姓非常喜愛的漢調二黃、小場子、花鼓子、翻天印、庖湯會、火獅子表演、皮影、陜南民歌等藝術表現形式,既是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難得的地方資源,如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要在尊重已有范本的基礎上求索,尋找開放性思維模式。陜南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正是基于包容與發展并存的理念,通過市縣文化館的流動巡演、南北交流,對傳播傳統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應;通過縣文化館專業老師對漢調二黃、皮影等藝術形式,在表現手法上推陳出新,形成了漢歌、老戲新唱等,對于進一步繁榮陜南地方文化,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培植文化基因。在時代進程中,文化館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肩負著教育培養和引導的責任。而最好的傳承,則是從青少年開始培養,灌輸傳統文化的基因種子。青少年對傳統文化中的優良與糟粕沒有分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猶如一張白紙,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喜好更多是因為好奇、因為好玩。作為引導者和教育者,文化館要培育青少年對傳統應持有的敬畏之心和最大的尊重,對創新也給予鼓勵和包容。就拿安康地區的非遺保護項目漢調二黃來說,市群藝館和各縣文化館都有老藝人自發組織成立了民間的漢調二黃藝術團,一方面他們是傳承者。漢調二黃的唱詞唱腔講究口口相傳,目前各縣為數不多的傳承者均已古稀年邁,許多唱詞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而遺忘和丟失,特別是優秀的折子戲戲本,能保存并延續到現在的少之又少,重新編排和傳承歷史劇的難度加大,保護工作岌岌可危。但各縣民間社團組織仍在利用老年人的力量,積極的組織老年業余愛好者參與劇目排練,堅持演出新的劇目。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傳播者。很多民間漢調二黃社團都組織吸引新的青少年學員從唱詞、唱腔到一招一式,都由老藝人們進行系統教學訓練。將這一非遺藝術瑰寶傳給更多的人。但在傳播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為迎合需要而將系統訓練快餐化,忽視了對基本功的訓練和掌握。文化館也不能有抱殘守缺的“僵化”思想,更不能讓未來的傳承者為出新而出新,誤入形式的歧途。因此,文化館組織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培訓時,要兼顧課程的趣味性和知識延展性,引導他們在好奇中不斷探索,在好玩中吸收傳統養分。從而,激發更多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精準傳承,同時發揮潛力來推陳出新。
四、結語。
這些年,市、縣區文化館及鄉鎮文化站作為橋梁和紐帶,為我國地方文化建設、文旅融合上做出了卓越貢獻。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地方資源的重要性。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文化館對它的保護與傳承、對地方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都將推動社會文化事業的建設和變革。文化館更需立足根本,堅守民族文化立場,方能汲取華夏祖先的智慧,更廣泛的傳播中國精神,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資源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1、《中國戲劇》2018年/03期20頁,尚長榮著《經典戲曲在新時代的傳承和傳播——扎根傳統土壤,繼承時代驚魂》。2、汪人元《“非遺”保護中的戲曲劇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