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謙才
府學街不在一條線上,南臨東正街永安橋,北至原安康市水利局大門為一段,由此向西接北正街又是一段,呈拐彎900。南北向主街緊依孔廟和署學、關南書院,飽沾文氣脈源,故名府學街。
此街又名東井溝,雖比府學街之名失雅,可也有其來歷。明萬歷年建新城之前,陳家溝水順直從南井街,府學街繞雙溪寺瀉入老城東關喇叭洞。新城城池形成后,陳家溝水從今天的文昌路瀉入喇叭洞。道光十九年(1839)底,鄉賢張補山《與牛中丞鏡堂書》(時任甘肅總督)稱:“陳家溝水助漢為虐,前屢改屢圮,今兄另開一渠,將沿山諸水足盡斬之,一直東注。”足:山腳也。另開之渠即原市黨校南圍墻外的防洪渠。東井溝即明萬歷年陳家溝的下游。新城形成之后,溝邊鑿井一口有沖積的卵石橫七豎八,一遇興風走雨,東片半個新城的水由此排出。溝將街一分為二,兩邊均可行人。有石條作橋,連接行走。1958年,溝被填平,街擴寬,井依舊,溝雖不存,可兩個街名依然叫響。行政命名的府學街始終未變。
嘉慶七年(1802),白蓮教事在全國基本平息,清廷下詔各地建昭忠祠撫慰陣亡官兵、鄉勇,褒其忠節,興安府將昭忠祠建于府學街西,即今安師附小校園。嘉慶、道光年不算,僅同治元年(1862)12月,太平軍攻破城池,官紳兵民被立牌位于祠內祭祀的亡靈多達3971人。魯長卿《重續興安府志》不隱官惡。光緒末年,身為駐新城的二品大員陜安鎮總兵傅殿魁不是被太平軍所殺,而是長期克扣兵餉,引起嘩變被部佐亂刀戳死。同治元年(1862)城陷,時任知府的林映棠挾財寶,妝扮成道士逃出署衙,在小巷中被太平軍識破責罵,還落得財劫尸碎下場,昭忠祠所供奉的第二位竟是此等人士,褒獎何益。
宣統元年(1909),失去實際作用的昭忠祠由知縣錢松年設立為安康第一女子小學堂。1934年,安師附設的實驗小學改名“附屬小學”遷址,取代女子小學堂。安康1983年特大洪水后,安師附小大門改址東正街。
安師附小對面有一門樓日:新齋。齋者書屋,書館也。光緒十五年(1889),知府童兆蓉購關南書院民房建新齋藏書,齋館內與書院學舍貫通,主要為生員借讀方便,又將新齋大門開鑿于府學街,也面向社會賢達和文化人士借閱書籍。宣統三年(1911)九月,辛亥革命爆發,書籍于混亂中損失一空。
府學街為新興里二甲,清末民初住戶不足十戶,多是些書儒之家,雖非權貴或曾獲功名,但文化底子還是不薄。住家于新城,供事于舊城商戶字號,干相公或賬房之類差事。府學街水井旁院落主人叫柳光輝,積學善文,光緒八年(1882)壬午科鄉試,取鄉試副榜,后入京考中教習,末及敘官病卒于京師,其子柳振員、孫柳貴本、柳容本先后為生員。侄兒柳純粹于光緒二十年(1894)被推為陜西省禮議議員。柳氏滿門皆文仕,在新舊二城一時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