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波才 何媛媛
明清時期,大量紫陽茶通過陜甘茶馬道外銷關中、甘寧和青新地區,但隨著清中后期漢江水運的興盛,以及中俄茶道的開通,其部分途經鄂、豫、晉、冀,北越長城,遠銷蒙俄地區,成為國際貿易重要物資。
雍正六年(1728),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標志中俄茶道正式開通。隨后二百年里,此道長盛不衰,成為繼絲綢之路后最重要的國際商貿通路之一,被喻為聯通中俄兩國的“世紀動脈”。因全程13000多公里,故名“萬里茶道”。作為中俄茶道的主要商販山西商人,至遲道光年間已廣泛在興安地區活動。據記載,僅道光年間安康(今漢濱)、平利、紫陽、漢陰、鎮坪、白河等縣就建有山西會館或山陜會館10多座,專門作為貨物貯存、商業洽談和旅居之地。加之,乾隆、嘉慶年間,大量南方移民涌入陜南,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和茶葉商品生產的發展,總產量達300萬斤(每年)以上,其中紫陽縣200萬斤(每年)以上(《紫陽縣茶業志》),從而使紫陽茶聲譽大大提高,取代了漢中茶的地位,后來泛指“陜西的紫陽、鎮巴、東鄉(四川省宣漢縣)、西鄉、安康(今漢濱)、嵐皋、四川萬源、城口”地區的茶業(《茶葉業務文件匯編》)。道光二十九年(1849)《石泉縣志》把紫陽茶與漢陰大米、平利生漆、旬陽龍須草并列為興安四大名產。紫陽毛尖成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紫陽茶業志》)。民國《西鄉縣志》也稱:“至清代,陜南唯紫陽茶有名。”另外,漢江航運也開始興盛起來,特別是漢江水運價格十分低廉,桐油、生漆、茶葉俱為每噸公里0.01兩(仇繼恒:《陜境漢江流域貿易表》)。相比之下,陸路運價要高得多,如糧食,水運每石公里銀0.0013兩,而陸運為每石公里0.0065兩,是水運的5倍(乾隆《商南縣志》)。這些都為紫陽茶南下荊襄,然后轉運中俄茶道,遠銷蒙俄創造了“先決條件”。目前,雖未發現有關史料明確記載紫陽茶遠銷蒙俄情況,但從其它資料可以佐證并“管中窺豹”。
一、 自清中葉始,紫陽茶順漢江而下,水運至湖北老河口、襄樊,然后陸運至河南賒旗,并入中俄茶道,從東口(張家口)或西口(歸化城)進入蒙俄地區行銷
1994年,民國《行商遺要》驚現于山西祁縣。它是一本記錄清民之際祁縣渠家長裕川(原名長順川)茶莊南下湘鄂辦茶、北上蒙俄銷茶“守則”的手抄本,包括“德行、茶路、茶山、踹茶、水腳、陸腳、厘金”等內容,猶如中俄茶道的“百科全書”。其中,在《賒旗發貨報厘金寨費》中明確記載:“光緒二十年(1894)冬因海防各長厘金銀二乘,俊平即免……紫陽茶七十斤以下,報銀八分。以外至一百八十斤報銀一錢四。再重,報銀二錢。外加海防二乘銀。寨費銀,以按報厘金銀若干,二乘付銀。俱錢平寶銀。”賒旗,“屬河南南陽府南陽縣管,世處碼頭,百貨皆聚,陸路為首”(民國《行商遺要》),“南來舟楫,從襄陽至唐河、賒旗、方城、或從賒旗復陸行方城至開封、洛陽,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也是中俄茶道由湘鄂水運轉入豫晉陸路的“中轉站”。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促使賒旗商業從明萬歷年間一直興盛至清末民初,與朱仙鎮、佛山鎮、景德鎮并稱四大商業重鎮。咸豐八年(1858),河南巡撫奉旨在賒旗設立署理南陽、桐柏、唐河、方城、泌陽五縣的厘金(稅金)總局,知署厘金局的官員為三品道臺銜,“其市歲稅常巨萬”。而此厘金以茶葉為大宗,山西榆次常家、祁縣喬家之大德玉、大通玉等大茶行均在賒旗設立商行。雖無長裕川記載,但大概也不例外,因為“它是對俄、蒙地區銷售茶葉的主要商號,屬于收購、加工、販運、批發一條龍性質。在兩湖地區的羊樓洞、羊樓司、聶家市等地占有茶山,大量收購茶葉,就地加工,然后長途運輸,經張家口、殺虎口行銷蒙古和俄國;或從漢口走長江,轉銷歐洲”(《晉中市志·晉商滄桑·商號)。從民國《行商遺要》還可知道,長裕川茶莊辦茶主要路線為:湖南安化收茶(就地加工)—益陽(洞庭湖水路)—岳陽(長江水路)—漢口(換小船)—襄陽樊城—河南南陽賒旗鎮(陸路)—洛陽—晉城(駱駝運輸)—長治(太行山)—祁縣魯村(重新分發并轉大車)—大同—張家口—恰克圖。此外,“南船北馬、七省通衢”的襄陽和“天下十八口,數了漢口數河口”的老河口,清代民國時期一直是興安地區茶業的輸入地,與賒旗和中俄茶道“一衣帶水”!蹲详柌柚a銷》記載:紫陽茶“向東銷售者,幾全用水運,經湖北老河口轉銷于鄂豫兩省西部之地”。道光《三省邊防備覽》具體記載:“大竹河,商賈聚集,為太平通水程之所。河自東而西,可行船,山內所產藥材、茶葉由此順流而下至陜西紫陽任河口,合漢江直達襄樊。”《湖北茶葉貿易志·內銷市場》亦記載:“樊城、老河口是鄂北茶葉市場的集散中心,銷售范圍包括現在的襄陽、鄖陽地區和鄰近的豫、陜數縣。(抗)戰前,樊城、老河口主要銷湖南茶和部分花茶,以后逐步由紫陽茶(陜西產)占據了市場?箲痖_始以后,恩施茶又逐步代替紫陽茶。”英國《商務報告》也記載:“在對俄海上貿易開始以前……供蒙古銷售的茶葉是由樊城以上約50公里另一名為老河口的大市鎮,從老河口以騾子和大車運往山西靠長城口外一個重要城市歸化廳,然后由歸化廳分銷蒙古境。”《老河口市志·對外貿易》更加明確記載:“老河口對外貿易歷史悠久。同治十年(1871),茶葉經漢水運到老河口,再騾馬大車轉運山西長城口外歸化廳,遠銷俄國。”
二、 紫陽茶葉主要以“簍裝散茶”或青磚茶形式行銷蒙俄地區,包括紫陽毛尖、秦巴霧毫、安康香片等品牌
清代民國時期,“紅梅茶及各種磚茶為蒙古及俄國人最需要、最嗜好之物”(民國《萬全縣志·工商》),但早期亦不凡缺乏“簍裝散茶”,紫陽茶極有可能名列其中?滴酢蹲详柨h志·物產》記載:“買茶裝篾,邑民利之。”民國《行商遺要·賒旗發貨報厘金寨費》中所記載的紫陽茶,以斤為單位,而不是以箱、包、串等為單位,其包裝亦應為“簍裝”。據記載,作為中俄茶道的主要茶源地湖北蒲圻羊樓洞,銷往蒙古地區的茶葉最早也不是“磚茶”,而是“餅茶”和“簍裝散茶”。但在實際運輸中,紫陽茶也存在缺陷:其為焙炒綠茶,口味比較淡,不能滿足少數民族和俄國人對口味較重的需求,加之不能擠壓,用“簍裝”既不便于運輸和保管,時間長了又會發霉變質,難于儲存和保質。后來,極有可能也同羊樓洞茶區一樣,變“簍裝散茶”為“帽盒茶”,后又升級為“青磚茶”。“青磚茶”又稱老青茶,包括殺青、揉炒、渥堆(發酵)、汽蒸、壓制等制作工序,屬于半發酵黑茶。紫陽茶與羊樓洞同屬綠茶,不但具有制作“青磚茶”的物質條件,而且還有相關歷史淵源。有學者認為,黑茶最早起源于紫陽茶區,其前身為“紫陽二蔓子”曬青茶,而后傳入關中,才開啟了涇陽茯茶及其它地區黑茶制作歷史!睹魇·食貨志·茶法》記載:“(洪武)又詔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專令蒸烏茶易馬”。蒸曬是一門技術,從事這門技術的人叫“烘作”,湯顯祖《茶馬》詩形象地記載了茶賈漢中買茶的狀態:“繡衣來漢中,烘作相追隨。以篦計分率,半分軍國資……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至于那些紫陽茶行銷蒙俄地區,雖無史料直接記載,但從其它情況可發現其“蛛絲馬跡。”據老河口當地人反映,“在老河口中轉的茶葉,品種繁多,有黑中略帶青色的磚茶,還有餅茶、砣茶、袋茶、方包茶、珍珠茶等。陜南一帶生產的紫陽毛尖、秦巴霧毫、安康香片等,均由此上岸中轉(朱科 胡 采棣:《百舸爭流千帆競——探訪“萬里茶道”的漢水要港老河口市》。”1909年《陜西財政說明書》記載:紫陽茶“細者發湖北等與省城,粗者運漢中以及川甘。”這里所說的“細者”,也就是品質上乘的“好茶”,與紫陽毛尖、秦巴霧毫、安康香片等當時知名品牌不無關系。其中:紫陽毛尖,從唐朝始為貢品,“每歲充貢”,直到清未,是全國名茶; 秦巴霧毫,又名“口含茶”,為高山霧茶,因采茶姑娘每采下一片嫩茶尖,都要尖朝里、尾朝外地含在口內,用少女的口液浸泡十余分鐘,然后才取出晾曬殺青,因此而名,也為當時名茶;香片,又稱花茶,是將綠茶或紅茶與茉莉花、玉蘭、桂花等花料混合,采用窨制工藝制作而成,集茶味與花香于一體,符合蒙俄民眾口味較重特點。
三、 紫陽茶行銷蒙俄地區二百余年,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爆發而終止,年均輸出10萬斤以上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俄茶道經歷了發展、繁榮和衰落階段。
十八世紀中上頁,中俄茶葉貿易剛剛起步,“茶葉貿易額每年不超過一萬普特”(張應龍:《略論近代中俄茶葉貿易》),即30余萬斤;十八世紀下半頁,中俄茶葉貿易成倍增長,僅1762—1785年間“每年從恰克圖輸出的白毫茶達8000普特,紅茶4000普特,綠茶400普特,茶磚達17000普特,其它茶100普特,總共近30000普特(約100萬斤)(米勒:《西伯利亞征服和早期俄中交往、戰爭和商業史》”。進入十九世紀,中俄茶貿易繼續增長,僅恰克圖1838年輸入茶葉就增至8968900磅(約810萬斤)。1863年,俄國商人開始在漢口附近建廠,直接生產磚茶,經海路運往本國銷售。1900年,“輸俄華茶為468549擔(合4685.49萬斤),漢口磚茶390200擔(約3902萬斤)(孫 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民國《萬全縣志·工商》亦記載:“中俄未絕交以前,運售庫倫者多則四十余萬箱(約3600萬斤),至少亦有三十萬箱 (約2700萬斤)。”相對與龐大的中俄茶葉貿易額,紫陽茶“微不足道”,但數額也不少,每年運送老河口、襄陽、安陸、漢口等地茶葉量平均達10萬余斤。民國《陜境漢江流域貿易稽查核表·出境貨物表》記載:發往襄陽、安陸等地的紫陽茶,1903年10月至1904年9月93927斤(合47噸),1904年10月至1905年9月129509斤(合64.8噸),1905年10月至1906年8月100806斤(合50.4噸)。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蘇聯政府實行五年計劃,抵制外來茶葉,中俄茶道就此終止,紫陽茶行銷蒙俄地區的歷史至此擱淺。
四、 茶陽茶雖然于民國初年停止蒙俄地區行銷,但聲譽較高,供不應求,仍暢銷鄂北、豫、晉南、漢口等地區,甚至遠銷海外
民國時期,“茶價稍昂,植者漸廣”(《紫陽縣志》)。1904年,紫陽縣政府給專署呈文:“全縣茶山共3048畝。”雖受社會動蕩影響,但抗戰結束時,以紫陽為主產區的安康全區茶樹栽植面積還有3.01萬畝,產量達到128萬斤。當時兩部權威地理專著《中國分省地志》(民國十六年)、《中華民國省區全志》(民國十五年)均高度評價過紫陽茶:“南山紫陽產茶,色香味佳,于龍井、六安、武夷、松羅諸佳茗而外,別具一種風味”。1932年天津《大公報》還報道:安康縣“茶葉為粗制茶之一種,名安康茶,每石(擔)售洋三十元,只能敷本地之用,輸出甚少,但鄰縣紫陽縣之紫陽茶則產量甚豐,茶質亦佳,最上品的色香味與西湖龍井、六安之茅尖不相上下,因僻處山中,所知者少,故無人注意。現下最好之白毛尖每斤一元六角……在漢水未被阻前,湖北莊客擇其最佳的‘雨前毛尖’,‘與/字’等茶,坐莊大宗收買……更粗者即制為茶磚,均運往武漢長江一帶售賣,與浙皖之茶并受歡迎。近年漢水雖被阻,每年產額猶達百萬斤左右。如能焙制得法,擴大宣傳,亦陜南一大實業也(民國《陜西實業考察團陜南視察記》)。”《安康縣志·外貿出口》也記載:“民國十九年(1930)至二十八年(1939)是本縣出口山貨土特產的盛期專營茶葉的商號2家,挑揀成莊外銷到土耳其、阿拉伯等國,年經營量在1400噸(280萬斤)以上,其中紫陽茶占80%。”特別是抗戰期間,湘、皖茶區相繼淪陷后,因交通阻塞,南方茶葉無法運銷西北,紫陽茶銷路漸趨擴大,不僅銷往西北各省,還銷往鄂北、豫、晉南、漢口等地,供不應求,聞名全國。
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中俄茶葉貿易恢復。1951年,西北茶葉公司安康支公司在蒿坪、洞河制作紅茶約10噸,用油漆紅木箱包裝,由西北茶葉公司出口蘇聯。2015年,安康率團參加俄羅斯金秋國際農業展覽會,紫陽茶再次“進軍”俄羅斯市場,成為“中俄茶道”振興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