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光輝
在冬季如春的三亞,剛剛寫完中篇小說《麻柳火車站的愛情》,就接到陜西朋友的微信:《安康日報》用一個版面,發表著名文學評論家姚維榮評論我的長篇小說《大高原》的文章——《大情大愛<大高原>》。一時間,感慨激涌,思想萬千。安康的鄉黨、文友、同事,對我的大情大愛,又一次浮現,歷歷在目。
上世紀80年代的前十年,我在安康鐵路分局所屬的毛壩關火車站謀生,此地屬安康地區紫陽縣地盤。我開始了寫作,對文學似懂非懂,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寫些看似文學又不是文學的東西,四處投稿,祈求發表,每每鎩羽而歸,退稿信收了200多封,還是難見鉛字,由豪氣萬狀轉為沮喪至極。
時任《漢江文學》主編田爾斯先生,約我到安康城里的編輯部,沏了紫陽茶,給我講我寫作的毛病,講小說的空靈和懸念,講情節與人物刻畫。我這才知道,空靈如同國畫的留白,小說不能寫得太滿,懂得了好的小說除人物性格,還有許多寫作技巧。
時任《安康日報》副刊編輯陳敏先生,副總編倪嘉老師,都是全國很有影響的詩人,幫我修改作品,發出一篇又一篇習作。
我剛剛在文學道路上蹣跚學步,對文學前途的觀望如隔著喜馬拉雅,探究山那邊的跳蚤和虱子戀愛,老鼠給大象配種,毫無自信。在《安康日報》發表的作品,增強了我寫作的自信,踉踉蹌蹌地在文學長路上堅持下來。多年后獲得了那么多的文學獎項,發表了那么多的作品,其意義和價值,都比不上他們幫我在《安康日報》《漢江文學》露臉的作品。
當時的安康鐵路分局宣傳部副部長李康平,小說已被《小說選刊》轉載,跑到我當時供職的萬源火車站,幫我解決創作上、生活上的困難,隨后將我調入分局宣傳部負責文學創作。他還幫助了一批作家,給他們提供創作條件:將獲得首屆百花獎頭名的姜湯調入宣傳部;將作家李俊勇調到宣傳部,李俊勇后來發展為《中原鐵道報》主編;將作家曾茂輝調入宣傳部;將作家陳連生調入宣傳部……
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為李康平是安康鐵路分局的文學領袖,安鐵文學之父。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我的文學創作受到各種打擊,人生跌入低谷。分局黨校校長馮進保、干事席透、職工喬全河,一次一次給我打電話,鼓勵、聲援,到處為我鳴不平:“杜光輝的寫作不是資產階級的成名成家思想泛濫。”他們還跑到分局找黨委書記、政治部主任,為我的創作排除障礙。二十年后,我的長篇小說《大高原》出版后,原安康分局的胡君先生又第一時間寫出評論《文學的自信》。
路遙去世的第二天,我攜家帶口跨過瓊州海峽,闖蕩海南,艱難謀生,在中國最靠近赤道的地方堅持寫作。安康文友的目光竟然越過千山萬壑,一直關注著客居孤島的我和我的創作。我初到海南,到處漂泊,生存極度困難。陳敏先生找到陜西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陳忠實老師,談了我的生活狀況。陳忠實老師給陳敏說:“你給杜光輝聯系,他在海南混不下去就回來,我負責給他安排工作,咱不能讓這么有前途的作家在人家的地盤上流浪!”有了陳忠實這話,我再在海南掙扎,心里就有了底氣。
現任安康日報社總編輯劉云先生,素不相識,多次打電話和我聯系,表示對我創作的支持,希望我給家鄉的報紙寫稿。以致后來,我在《安康日報》成功地開了專欄《文學創作與欣賞》。
這些年里,我每發一部小說,每獲一次獎項,陳敏先生和安康的文友就打來電話,鼓勵、表揚、支持。長篇小說《大車幫》的前身《西部車幫》出版后,著名文學評論家姚維榮教授在他的《陜西長篇小說研究》中,專門研究了這部小說!洞蟾咴烦霭婧,他又在《光明日報》《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文藝報》發表推介文章,指出“大高原的寫作是種久違的蠻性寫作”。
長篇小說《可可西里狼》出版后,安康著名評論家葉松鋮先生立即表態,《可可西里狼》是新世紀最好的小說之一,是我國生態文學的重要作品,寫出多篇評論文章,在《人民日報》發出《靈魂深處的拷問》,在《綠色時報》發出《來自靈魂的夯聲》。
長篇小說《適天石》在網上貼出后,著名評論家方曉蕾用了兩年時間,跟蹤評論。他的專職工作卻是醫生。長篇小說《大高原》出版后,青年評論家唐玉梅立即和我聯系,采訪了一些創作資料,寫出評論《讓傳統人文精神駐守文學自信的高原》。我一直不明白,學英語的她怎么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學修養?
更令我感動的是我離開安康十年之后的一個晚上,我竟然在電視上看到來海南旅游的一位安康鄉黨,借用電視臺的鏡頭,大聲向我問好:“我祝愿我們安康的著名作家杜光輝在海南幸福如意!”在那一瞬間,劇烈的情感擊打著我的靈魂,眼淚洶涌而出,再看屏幕,我并不認識這位鄉黨!事后,我多次給安康的朋友打電話,打聽這位鄉黨是誰,想當面表示感謝,一直未能如意。我至今還給這位鄉黨承諾,如果能聯系上他,我把發表的所有文字全部贈送給他。
我的一生坎坷,文學道路艱辛,愚笨但不失勤奮。非常幸運,每當我在文學道路爬行得精疲力竭的時候,總會有人伸出無私的雙手,攙扶著我的肩膀,掙扎前行。在這些胳膊里,有許多來自安康。
這些幫我的人,絕大部分不曾謀面,沒有任何利益往來,只有鄉黨、同事、作家、編輯、評論家、讀者的情感和文字交流。
在物欲橫流、利益交換的今天,能享受到這么干凈的友誼和支持,享受到這么純粹的文學,不是幸運是什么?
二十八年了,我一直想回安康,那里是我文學起步的地方,有那么多牽掛我的朋友,不回去說不過去。但就是忙于寫作,一篇一篇地寫。又細想,多寫一篇少寫一篇,算得了什么,為什么不了卻回安康這個心愿?
這些年,評論我的文章見諸許多報刊,但我更看重《安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