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文逸
《阿甘正傳》這部奧斯卡獲獎電影想必很多人都看過,里面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臺詞:“人生就是一直向前,為什么?因為答案永遠在路上。”
我家住在三橋頭的西津城,工作單位在江南城區,每天上班經過七里溝大橋時,總會想起以前的時光,這里記錄了我的青蔥歲月。
20年前,安康城區還在江南的一隅,除了水電三局、火車站和二師范以外,江北還是春種秋收的農村。當時溝通江南、江北的只有一橋。我曾在二師范讀書,學校可以說是與城市隔絕,想進入市區有水旱兩條路可選,旱路是花2塊5毛錢從學校門口乘坐面包車,走村道經黃溝到漢江一橋北橋頭,一般也就是周五周天不用等車,其他時間要么包車要么隨緣。水路需步行到江邊,花4毛錢便可坐渡船過江至西關渡口,不過晚上7點就停運了。
有一年我坐船返校,當船行駛到江中心時,突然出現團霧,能見度不足一米。此時江上轟鳴的馬達聲忽遠忽近,四周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見。船老大努力控制著小船在原地打轉,一來避免與江中其他船只碰撞,二來怕船飄到下游撞到橋墩,嘴上更是喋喋不休地咒罵。
從小在江邊長大的我,非常清楚情況的危急性,稍有差錯就是船毀人亡。一時間我既驚恐又害怕,一想到自己年紀輕輕可能就要交代在這里,便后悔不該來這里上學。好在團霧來得快去得也快,十來分鐘后便消散了。
20年后的今天,江北變成了一座新城,江南更是高樓林立,漢江兩岸四橋飛架,擺渡的危險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城市日新月異,農村也是舊貌換新顏。山山峁峁都有公路相連,通村道路把分散的村民們聯系起來了,把山貨特產與廣闊的市場聯系起來了,把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了,也把民心與黨和政府聯系起來了。
路的暢通帶動了交通工具的變化,從自行車到蹦蹦車,再到摩托車、小汽車,變化之快,完全出乎意外。我上小學的時候,小轎車還是極為少見的奢侈品,現在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交通以及交通工具的每一次變化,都縮短了人在路上的時間,也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使人在相同的時間長度內,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
跑車的路在變,信息的路也在變。千禧年后,互聯網在安康這座小城才剛剛興起。上計算機課時,老師興奮地給我們比劃著什么叫做信息高速公路,并結合學校交通不便的現狀,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展望。他說:“我們現在的163撥號上網猶如從學校到市區的村道,費用高、速度慢,一有電話打進來就斷網,好比突發大雨把路沖毀導致交通堵塞,但只要我們開啟了信息化高速公路,那么任何崎嶇險阻都無法阻礙我們前行的道路!”當時全班同學都在笑,我們笑老師在“畫餅”。但20年來,從座機到傳呼機到手機,從2G、3G到4G再到5G,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終于走在了全球信息化道路的最前沿。
2008年,漢江七里溝大橋建成通車,它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實現了城鄉統籌。今年,安嵐高速通車在即,安康將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目標。富強機場通航、西康高鐵開工、“無水港”項目和漢江高等級航道的加快建設,未來安康將成為“鐵路、高速、航空、水運、管道運輸”五種現代化通行方式齊備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信息化建設方面,全市光纜總長10.2萬公里,光纖到戶端口160萬個,城鎮及行政村全部實現了光纖和4G網絡的全覆蓋。
修有形的路易,走無形的路難。20年來,我市積極對標國家大政方針,緊密結合宏觀經濟形勢及基本市情,相繼作出“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戰略決策,提出“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的發展總綱,確立了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奮斗目標。在此過程中,認識不斷深化,目標不斷提升。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富硒產業和山林產業、以包裝飲用水為主的涉水產業、以新社區工廠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安康主導的生態友好型產業,在GDP占比中超過65%,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安康撤地建市20年的發展變化,就是源于我們堅定道路自信上的守正創新。守正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對所辦大事有統一規劃,圍繞所辦大事形成合力,在貫徹執行上一插到底。就是堅持立足基本市情,尊重客觀規律,抓住主要矛盾。創新就是制定與目標相適應的發展舉措,并不斷完善提升,使之能夠適應新情況指導新實踐。就是在破解當前發展難題的同時,努力構筑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優勢。就是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增強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
在時間的長河里,二十年可以說彈指一揮間,它掩埋了無數渺小的我們,可正是這些無數渺小的我們,以一個個鮮活個體的存在,經歷著成長之路、見證了城市變遷、感受著生活變化、推動著社會進步。無論世事如何變幻,無論歲月如何改變,我們都要與時代同行,心無旁騖、不避風雨,才能一路向前。因為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奮斗者,更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