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運坤
云環霧繞,茶行如詩,去年4月份以來,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鳳凰茶山成為了新的“網紅打卡地”。兒子在縣上的宣傳部門工作,經常去鳳凰茶山?粗牡恼掌镙钶钣粲舻牟铇、絡繹不絕的人群,我不由得回想起40多年前,自己在這里奮斗過的那些日子。盡管歲數大了,但有的記憶卻依舊牽動著思緒,讓人深陷其中。
1977年,縣上為了發展茶產業,專門成立了茶葉工作指導站,并招錄了十多個技術干部,19歲的我有幸是其中一員,成為了“吃公糧”的人。為了能適應工作,我跟著站上的老專家們認真學習,“惡補”各項茶葉技術,很快就上手了。工作后的第二年,我就被站上領導派往鳳凰茶山進行技術指導。
當時的茶山才建設三四年,是老縣區鳳凰公社響應“以后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的號召發展的集體經濟,面積比較大,橫跨五星、棟梁兩個生產大隊。
經過兩個小時的汽車顛簸,又步行了兩個多小時,我才來到鳳凰茶山。當時有40多個社員在這里集體勞動獲得工分,忙碌的時候,加上臨時來的人,能達到上百個。他們熱烈歡迎我,很多人說:“縣上給我們派了專家,我們的心里更有底了。”
當時茶山的負責人比我大不了幾歲,他把自己的單間讓給了我,和社員們擠在集體宿舍里,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冷得像冰窖。吃飯是集體伙食,社員們都是自己從家里帶糧食,茶山附近開辟了一塊菜園,來解決吃菜的問題。
按照當時的規定,我一頓飯要交半斤的糧票和一角五分的現金,但他們始終都不讓我交。我幾次硬塞給管伙的人,但最后都退給了我。當時糧食供應緊張,自己吃的都是他們從口糧中一點點擠出來的,心里滿是感激,又有些愧疚。
吃飯基本不成問題,但當時最大的問題是缺水,做飯和飲用的都是堰塘水,口感比較差。下雨天,堰塘水變成一片濁黃,舀起來后要沉淀大半天。好茶需要好水,如果來客人了需要品茶,就要去很遠的水井里擔水。
我和大家一起管理茶山,建設工廠,安裝設備,當時自己十分年輕,本又是農村娃,整天連軸轉,絲毫都不覺得累,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氣。茶苗能夠長成很不容易,因此不論驕陽曝曬,還是天寒地凍,大家都圍著它們轉,像對待寶貝一樣心疼它們。
為了給幼齡茶苗遮蔭,我們在茶行間種上毛苕子,等它們長到一定程度,割掉埋在開挖的基肥槽里進行漚肥。種茶的前幾年,經濟效益不高,我們還在茶行中套種豌豆、胡豆等作物,來增加點收成。
在茶山的日子里,一般兩個周往返一次,但一個月才回家一次也是常有的事兒。1984年年初,女兒出生,站上考慮到我的家庭困難,將我從茶山調回。離開茶山后,我一直忙于工作和家庭,沒有再回過一次。后來聽說,茶山一度荒蕪了,我覺得十分可惜。幸好近些年經過改造提升,茶園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退休后,本想回茶山走一走、看一看的,但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股骨頸骨折,至今仍行動不便。鳳凰茶山,這個曾經奮斗過7年的地方,自己在最好的青春歲月揮灑過熱情和汗水,真想登上去,再深情地多看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