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養俊
在鄉下,走進農歷十二月,臘八粥的香味兒就撲鼻而來。按照老習俗,臘月初八就是春節的前奏,是準備過年的日子。于是,人們開始打掃屋里院外、碾米磨面、趕集買菜、置辦年貨。
說著、忙著就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個晚上無論貧富貴賤,家家戶戶都要烙饦饦饃,有甜的有咸的也有什么調味料也不放的,用來祭祀灶王爺,于是,那誘人的麥香味兒就伴隨著裊裊炊煙在鄉村上空彌散。祭灶日過后,各家主婦就發面做招待客人的蛋蛋饃、花花饃、羔子饃和走親戚、訪朋友時帶的禮饃了。這是鄉下婦女展現自己本領的時候,一個主婦如何地心靈手巧都要表現在饃的內容和形式上。于是,切菜聲、風箱聲響了起來,開水在灶頭的鍋里咕嘟嘟地翻滾著,捂不住的熱氣從鍋蓋邊緣不斷升騰、消散,把屋子烘得暖融融的,村頭大喇叭里秦腔也吼將起來,鄉村的年味就愈發地濃了。
臘月三十,人們習慣稱年三十兒,這一個夜晚,家家戶戶的燈火把大街小巷照得亮堂堂的。老人和兒孫們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還要把老祖先的牌位、遺像供在廳堂的桌子上,點上蠟燭和香,獻上水果、糕點和飯菜。一家人一邊吃一邊拉話兒,直等到零點放了辭舊迎新的鞭炮,這才去休息,有的多喝幾杯酒,興奮得一夜都不睡。用鄉下人的話說,這就是守歲。
鄉下人大年初一不出門,一家人吃吃喝喝,三頓飯不離桌,要是遇到大雪天,老人們就都在土炕上不下來。這時候,長輩人會給孩子們發壓歲錢,拿到壓歲錢的孩子必然拿上錢去買鞭炮、糖果和玩意兒,撒著歡兒地去玩。這一天,不管小孩兒有什么錯,大人們都會寬容的。
大年初二,是走岳父家的日子,于是男人們攜妻帶子,拿上早已準備好的禮品就出發了,這一天是在岳父家過。不出門的老人們就把剩下的飯菜熱一熱湊合吃了,等著兒子媳婦一家晚上回來再做新飯吃。
到了正月初三大家就分散行動了,先走姑家、姨家和舅家這些主要親戚,往后再走關系遠一點的親戚和朋友。
鄉下人過年,一直到正月十五。這一段時間都叫年,走完了親戚朋友還要扭秧歌、耍社火、走高蹺、唱大戲,這村耍了那村耍,這村停了那村起,每天都有新內容,把個年味弄得越來越濃。
城市與鄉村不同,城市里是聞不到年味的。每年歲末,商場里擁擠的顧客,街道上匆匆的行人,馬路上擁堵的車輛,單位里總結會、表彰會、新年工作研討會……這時才感覺舊的一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就要到了。之后,機關、單位、工廠、商場的大門上都貼上了大紅春聯,掛上了大紅燈籠,這城市就放假了。
放了假的城市格外冷清,與熱熱鬧鬧的鄉村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單位大門貼了放假通知,辦公室的門上貼了封條,大街上車輛出奇地少,小巷里的行人也數得過來。
所以說,春節是鄉下人的節日。城市人看重陽歷,鄉下人重視陰歷。城市孩子生日只記陽歷,鄉下人說孩子生日肯定是陰歷。近幾年城市特別推崇情人節、圣誕節,一些年輕人通宵達旦地狂歡,把外國人的節過到了極致。鄉下人對這些洋節卻不屑一顧,壓根兒就像沒有這些節日似的。
城市也有許多人的老家在鄉村,所以每到這時,他們都回鄉下過年,單位一放假,他們就攜家帶口,乘飛機坐火車擠汽車,千里迢迢地去探親,和鄉下父母一起過年,完了才回到城市過自個兒的年,有的干脆在鄉下陪父母過完年才回單位上班。不少人都為能回老家過年感到幸福,因為,有家可回的人不是父母健在,就是有兄弟姐妹在盼著團聚,“每逢佳節倍思親”!
其實,年味兒是人營造的,是人的情感營造的,而更多的則是傳統文化所致,它是先人留下來的,先人們留下的不能丟,也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