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明
冒著連續高溫的炙烤,為了避暑納涼,彌補一下虧欠多年的親情友情,也給心靈一個清涼寧謐之地,周末的一天,趁著清晨的涼風,我一個人靜悄悄地回到了故鄉的土地。
我出生在農村,在城區工作了幾十年,但對鄉村生活依然眷戀,對故鄉的人和事情有獨鐘。記得三十年前,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 ,我們全家攜帶著簡單的行李和家具,坐在一臺轟隆鳴響的大型拖拉機車廂里。劇烈顛簸著的轉折命運,?吭诹烁患液由嫌蔚亩锛Z站,這是一棟土木結構的工房,里面的大小房間碼滿了袋裝的白米細面,還有一個個菜油桶露天碼放在糧站里,這里是父親平反后的一個工作地點。
門前流淌一溪碧水,屋后橫臥數架青山。一棵古老高大的樟樹聳立在屋檐旁幾丈開外,猶如一把巨大的傘蓋,為傘下破落的糧站遮風擋雨、掩蔽驕陽。有了這棵樹,便有了我孩提時代的快樂和記憶:濃蔭下,閑看圈圈點點陽光的跳躍;竹鋪上,臥數深邃夜空星辰的閃爍;草叢里,席地而坐,聽流水聲聲,享受涼風習習。
糧站的四周被嵯峨的大山包圍,草木蔥蘢,風景優美,中間是一個平地,旁邊是一條溪水潺潺的小河,進入上游就是有名的八一水庫地界了。
多少次,狂風席卷草房,洞穿屋頂,甚至將整個屋頂掀至屋后菜園,日后聯想及此,便能深刻領悟杜甫感傷“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痛苦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望;多少次,夜深人靜,面對昏暗的油燈,我獨自思考著諸葛茅廬、杜甫草堂的人生價值,感受著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勵志意義,似乎若有所獲;多少次,勞作歸來,捧書攻讀,感受著陶淵明“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豁達胸襟和田園情懷。有了這些直觀感受,我對生活的真諦有了初步的探索。
八一水庫,是故鄉一方亮麗的風景。這座水庫修建于1958年,四周群山環抱,是一處天然的盆地,只有一個極狹的山口。于是,一道雄偉的堤壩橫空出世,一片高峽平湖從天而降,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故鄉的土地上。這是人海戰役,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杰作,又何嘗不是中國夢的家園篇章呢?有了這座水庫,從此便有潺潺溪水流歌,也才有了灌區人民的幸福流長。
1974年,是安康歷史上干旱非常嚴重的一年,一切關于水和水庫的故事在我八歲的記憶庫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象……
記不清有多少池塘露底,記不清有多少稻田開坼,記不清有多少禾苗枯黃,記不清有多少人為生活用水而奔走田野,也記不清有多少次為淋菜而尋流溯源,但永遠記得八一水庫誘人的淺水清波,永遠記得水邊車水的動人情景。
水車,這是故鄉對它的形象的稱謂。史書上稱之為翻車,是一種古老的灌溉工具,從唐朝問世至今,演繹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動人故事。這種古老的工具是清一色的木質構造,一個長長的水槽里,一串長長的車頁像一條蜿蜒的水龍游走在上下兩層,由前后兩個木制齒輪帶動著,嘩嘩的流水便被牽引著流進田間。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活了農村經濟,到處歡唱的都是機械化的歌聲,古老的水車一下子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尋覓于陳舊的老屋,走進農耕老物件展覽館,還偶爾能夠見到它的身影。它分為手搖和腳踏兩種。手搖的俗稱“手拐子”,比較小巧簡便,由一人操作,水量較小;腳踏的分別由兩至三人操作,俗稱“二人臺”或“三人臺”,車前還有一個坐架,這就是水車的操作臺。車水時,用腳踏動軸輪上的錘狀“踏腳”,帶動車頁,水就汩汩地流到了高處。腳踏水車水量大,豪邁大氣,男人們更愿意借助它顯示自己的魅力和本色。
腳踏水車就是一方風俗。每當田間干旱時,這些田園壯士便背著水車,將坐架安放在田邊修整好的平臺上,水車尾置于水中。然后脫掉衣服,赤膊上陣,不穿內褲,坐在抹過水的“坐扁擔”上,就一步一踏地搖出了碧水歡歌,搖出了春華秋實。哦,對了,可別罵。別以為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半裸車水方式是鄉野村夫的放蕩不羈,這恰恰是人與天地合的愜意。唯有如此,一天下來,這些漢子們才不至于皮開腚綻。為了避免尷尬,鄉村里曾有一種傳說,傳說姑娘們是不能靠近水車的,不然,水車就車不上水來。其實,這是一種含蓄的避諱,久而久之,傳說渲染的車水風俗便籠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在那些抗旱的日子里,八一水庫里展現出更加熱鬧緊張的風情畫卷。因為戰線長,支渠斗渠長藤結瓜,上游水豐灌溉方便,下游用水緊張,有的村民就把三、四級水車組成梯次水車群,方能把清涼透徹的水抽向高岸的水田里灌溉稻谷。這個時候,一聲“啊嗬”或許就成為他們的信號。有時是最高處的水車在“啊嗬”聲中緊急發力,竟能把底下幾級水車積聚在蓄水池中的水抽干;有時是最低處的水車暗中使勁,加快腳步,竟能讓上面的水車因水量過深而被活活汆死。于是,勝利的笑聲在快樂中傳遞。
更多的時候是互不示弱,只見“啊嗬”喧天,悠長不絕,宛如高岸猿啼。近前一看,只見腳影晃動,水花四濺,一片薄霧飛揚。水車出口處,水流湍急,宛如峽谷激流。
一陣緊張的較量之后,齊齊放松,仿佛激流進入寬闊平靜的水面,悠揚的山歌便如漁舟唱晚,嫻靜恬淡的田園樂趣讓水面的游魚陶醉其中,這個地方就成了世外桃源的一隅。
夜幕降臨,水車歸來。我又在學堂屋的樟樹底下目睹水車的風采。身經鏖戰之后,水車不免遍體鱗傷。此時,會有一雙神奇的手為水車接骨療傷,這就是我的劉叔。他是一位遠近聞名的班門之后,各種木工工藝無不精通,修理農具自然也是他的絕活。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有一幅永遠清晰的畫面:天空瓦藍瓦藍的,月亮的清輝灑滿人間,地面如同白晝,這是夜空對我劉叔和水車的特別眷顧。在這個畫面里,我陪伴著父親,演繹著杜牧的詩境。時而舞動著輕盈小扇撲打流螢,時而臥看天街夜色,又一邊隨意地看著劉叔巧手修車。
不知不覺中,水車印象更加細致入微。水車就是一件工藝品,它做工精細,用料考究。水車不能滲水,連接處必須嚴絲合縫;槽板、車頁需用樟木,因為樟木輕巧、不易腐朽;頁骨需用耐磨的櫧木;連接頁骨的木銷需用桎木;輪軸需用檀木……我的心頭永遠有著水車印象,我的心頭永遠銘記著水車歌謠,我的心靈深處永遠流淌著水車戀歌。
時光荏苒,我在水車情思里長大,放飛,歸來。
曾經,我與戀人漫步于八一水庫,林濤在歌唱,清風在微笑,水面泛起漣漪,心頭卻會涌起一絲遺憾:何不漂來一葉扁舟?因為,我愿效仿范蠡,攜著心中的西施,泛舟豐美水庫,去聆聽水車情歌。
多少次回歸故里,我總愛站在八一水庫的堤壩之上,忘情地欣賞著它的美貌。青山倒映在它寬廣的懷里,片片綠意搖曳生姿,水波蕩漾中更添了無窮的生命活力。藍天白云鋪在水底,水天一色,給清澈的湖水鑲上了更廣闊的背景。不時有白鷺飛過,宛如白帆點點,點綴在水面上。水中小島蒼翠得格外惹眼,群山起舞,林濤陣陣,這是多聲部的合唱在贊美它的秀麗。清風拂過水面,為它暗送秋波,它便更加溫柔嫵媚。
憑堤遠眺,總能看到綠色的海洋、金色的海洋,稻浪翻滾,一片豐收景色,我久久不愿離去;秀敝校卜路鹂偰苈牭剿嚫柚{飄蕩在水面,飄蕩在田野,定格為永久的農耕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