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光文
陜南山水雋秀,每條河都是一道風景,嵐河亦不例外。
嵐河史稱嵐谷,自南向北橫跨平利、嵐皋、漢濱三縣(區)。從空中俯瞰,宛若一條碧玉的絲帶,穿行在大巴山的崇山峻嶺之間,一路云遮霧繞,百轉千回。
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直以來,嵐河都是作家們的“寵兒”,嵐皋人寫嵐河,外來人也寫嵐河,其中更不乏名家名作。而在我的印象里,唐代詩人王維的“瀑布松衫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嵐”,才是嵐河最精彩、最細膩的描述。因為嵐河的一顰一笑都透著仙氣兒,每一個路轉峰回的瞬間,總能讓人感受到山水之間的那份飄逸與灑脫,美得一發不可收拾。
嵐河之美,美在鄉村。“兩山夾一川”的獨特地貌,讓嵐河成為人類繁衍生息的寶地。沿嵐河而下,兩岸但凡有些平地,便有人立戶扎根、開枝散葉。若再開闊些,定會衍生出村莊或城鎮。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不矯揉,不造作, 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展現出與生俱來的樂觀和豁達,如嵐河水一般,千百年來始終如一,無論平靜安詳,還是驚濤肆虐,當新的黎明來臨時,都欣然地綻開笑臉。
祖祖輩輩的嵐皋人,與山為伴,與水為鄰。家在嵐河邊,房子依山傍水,門前是路,屋后是嵐河,遠方的山坡上更有成片的良田。春來夏往,鄉親們在這兒辛勤地勞作,秋收后留足自個兒吃的、用的,就把余下的糧食和農特產運到縣城,換來錢物維持一家大小的生計。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復始,累了就去嵐河里“扎猛子”,煩了就朝著山坡吼一段兒“花鼓子”,心情立馬就會平靜下來。
當然這早已是多年前的情形。如今的嵐皋,產業園區、社區工廠、電子商務……放眼嵐河兩岸,綠色的茶園、金色的稻田、爛漫的花海、盈枝的碩果,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一年四季,無論哪個時節,置身其中,都如同走進了色彩斑斕的山水畫卷。
嵐河之美,美在南宮湖。曾幾何時,嵐皋人或許怎么也不會想到,不用到長江三峽,在家門口也能領略到“高峽出平湖”的壯麗風光。20多年前,隨著藺河口水庫下閘蓄水,嵐河上匯聚起近6000余畝的大水面,一座座村莊和大片大片的農田沉入湖底,人們從山腳下搬到半山腰,就連著名景點“蟒蛇吐箭”也淹沒到湖水之中,從此難覓蹤影。然而舊景雖不再,人們卻依然擁湖而居,每逢雨后初晴,陽光映照之下,群山蒼翠,霧靄朦朧,波光粼粼,給嵐河平添出幾分江南水鄉的神韻。泛舟南宮湖上,兩岸青山倒映其中,美景觸手可及,仿佛“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般。
南宮湖的形成,給魚兒們的繁衍生長營造了絕佳的棲息地。前些年,南宮湖周邊3個鎮7個村的村民們聯合起來,在湖里養起了花白鰱,并始終堅持不用藥、不投餌、不施肥,實行“人放天養”,生態富硒品牌由此聲名遠播,“南宮魚”遠銷全國各地,給鄉親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靠水吃水”的夢想從此成為現實。每到捕撈季,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駐足南宮湖畔,賞美景、品魚鮮,領略“大網捕魚”的魅力,好一派山青水綠、魚躍人歡的豐收景象。
嵐河之美,美在縣城。嵐河將縣城一分為二,左岸是老縣城,右岸是肖家壩開發區。三十多年前,肖家壩還是一片河灘,老城也不叫城,只有嵐河的岸坡上散布著一些低矮的民房。那時候,想從河的這邊過到河的那邊,只能去蓮花池擺渡。90年代初,蓮花池建起了吊橋,人們才結束隔河渡水的歷史。直到十多年前,吊橋還是兩岸群眾通行的要道。
現如今,蓮花池吊橋早已經變成景觀廊橋,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不但方便了人們的通行,也成為嵐河上的一座地標。人們在這里經商納市、交朋結友,談笑間,曾經的吊橋只能永遠地定格在一代嵐皋人的回憶里了。
這些年,嵐河上還建起了許多橋,因為這些橋,讓老城與肖家壩融為一體,默默地見證著一個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嵐河兩岸,一座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條條景觀步道與嵐河相依相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成群結隊的人兒,聚集在嵐河岸邊,隨著音樂的律動,跳起廣場舞,打起太極拳,做起健身操……倒映在清清的嵐河里,人在城中,城在水中,山、水、城、人渾然一體。
今秋罕見的暴雨,讓嵐河水位持續上漲,翻滾的洪水如瘋狂的黃色巨龍般呼嘯而來,肆意地拍打著兩岸。由于上游藺河口水庫的調蓄,洪峰平安通過縣城。等洪水消退之后,嵐河將又變得像平日里一樣清澈見底,盡顯寧靜與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