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志宏
聽到袁隆平老人逝世的消息,父親心頭一震,淚水奪眶而出。
父親和袁隆平是同齡人。1939年初夏的一個夜晚,父親出生在大巴山深處的一個貧困農家,老百姓都有著“愿添一斗(糧食)、不添一口”的想法。在那個兵荒馬亂、土匪強盜出沒的年代,父親的出生并沒有給這個八口之家帶來驚喜。
父親13歲才踏進校門讀書, 50年代末,父親在公社當文書,三年嚴重自然災害時期,母親產后第一頓“定心飯”是從好心鄰居家借來的紅薯玉米糊。因目睹了大饑荒的慘狀,從那時起,父親就立志要帶領鄉親解決饑餓問題。
1978年4月,父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8年11月,父親當選為紫陽縣城關區三合公社先鋒大隊大隊長。1981年包產到戶,解決村民吃飯問題仍是懸在父親心中的頭等大事。
馬道村群山環繞,生存環境惡劣、基礎條件落后,經濟發展緩慢,是典型的貧困村。村民生活極度困苦、房屋破漏、人畜同住,吃了早飯找午飯是常有的事,真可謂窮得揭不開鍋。父親和支委會一班人,深入田間地頭、百姓家中,與村民一起商討如何解決吃飯問題,探索出了修田造地、興桑養蠶、植樹造林解決溫飽奔小康之路。
針對當地土地貧瘠、農業靠天吃飯的情況,父親編出了“生產要發展,趕快學科學。要想多收糧,多打營養缽。改掉一把撒,做成一個坨。勤勞加智慧,保你收得多。”順口溜,在全村大力推廣玉米營養缽育苗。這段順口溜在全縣的農業生產現場會上傳唱開來,推廣玉米營養缽育苗和種植玉米良種,極大提高了畝產量,很快解決了溫飽問題。到80年代末,全村共修造梯田670余畝,戶均養蠶1.5張收入超過500元,建成成片泡桐林11畝,行進在致富道路上父親和村民的腳步愈加堅實。
1982年父親被評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先進個人,受到了團省委、省林業廳的表彰。45歲那年,上級部門決定讓父親擔任鄉林特員,并要求第二天立即報到。那天晚上,父親一直沉默不語,煙頭散落一地。最后父親坦然地說:“現在年齡也大了,還是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吧!”
父親堅持留在農村,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發展烤煙、修路通電、退耕還林……村里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修到了家門口,電器家家有,泥巴房變成了小洋樓,吃穿都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