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建中
春節是團聚的日子,是交流親情、互送祝福和祈愿新年的日子,主要通過祭祖先、吃“團年飯”和拜年等習俗體現。
每年除夕的貼春聯、門神習俗,正式拉開了過年的序幕。家家戶戶和各機關單位紛紛在大門貼上一幅紅底黑字的嶄新大紅春聯,既營造出春節的喜慶氛圍,又抒發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愿景。現擷取白河解放初期、改革開放初期和現今的三副春聯:“戶戶村村張燈結彩祝勝利,男男女女打鑼敲鼓賀新年”“翻身要靠毛澤東,致富不忘鄧小平”“豐年慶新春吉祥如意,月月走好運心想事成”。由春聯內容可看出不同的時代背景,折射出不同行業和家庭對新年不同的祈愿和幸福感。過去春聯主要用毛筆手工書寫,現今大部分春聯都是機器印刷。
貼春聯后就是祭祖先習俗,白河人稱“上墳”。一般都買上火紙、香、鞭炮、蠟燭和鮮花等祭祀物品,到已故的祖先墳墓前祭祀,在緬懷追思祖先中,用不忘生命來路撫慰心靈的皺紋。2020年除夕,因疫情防控需要,人們都居家遙祭祖先。
祭祖后進入 “團年”習俗,禁放鞭炮后省去了放“團年”鞭炮的程序,直接關門后,家人按長幼有序圍坐吃“團年飯”。白河人居家吃得“團年飯”比較豐盛,一般是從“八大件”“十大碗”“三點水”等正規宴席簡化而來的“炒散盤子”,有豆芽、魔芋、粉條、皮蛋、牛肉、豬肝等 4個以上涼菜,肉糕、大酥(排骨混淀粉油炸后蒸)、小酥 (五花肉加淀粉油炸后蒸)、豬蹄、肚片、蒸糯米(或米酒湯圓)等4個以上蒸菜,兩大碗臘肉燉蓮藕湯(或雞燉山藥、羊肉燉蘿卜),魚、鍋巴、瘦肉、豆腐、白菜、野菜等4個以上炒菜,主食米飯。其中魚、蓮藕、肉糕和豆腐等是必做之菜,魚的寓意是“連年有余”,碗里米飯剩一點寓意是“有吃有剩”。到2010年代后,白河人又興起到酒店訂吃“團年飯”,一般以席面26道菜的“三點水”宴席為主。雖省去了許多麻煩,但不如居家吃“團年飯”的團圓氣氛濃厚,也無法享受在共同勞動中敘親情的樂趣。
吃過“團年飯”后,老人們習慣了圍坐烤火“守歲”,主婦們一般一邊圍爐陪老人看春晚,一邊包著大年初一的餃子,而青少年多以玩手機、打牌等娛樂為主。其間,還要洗澡換上新衣服。等到“零點”到來, 家家戶戶放鞭炮、禮花迎接新年,稱“接年”, 長輩開始給子孫們發“壓歲錢”紅包。如今,城鎮沒了“接年”放鞭炮、禮花的情景,紅包也用手機發了,但新年到來帶給人們的激動和喜悅沒有變。
正月初一至十五,則以訪親會友的“拜年”為主。白河人初一早上吃餃子并不動掃帚,初三下午“送年”并開始倒垃圾,初五早飯吃“扁食”(扁形的蔬菜餃子)“捏嘴”(祈愿新年少生口角),商家初六以后開業,初七機關單位上班,正月十五過元宵節、到祖先墳前祭祀“上燈”等習俗都基本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