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明麗
這件和虎有關的文物,它獨特的造型,卓爾不群的風格,有著許多值得向世人稱道的地方。這件戰國虎鈕錞于,1974年出土于安康市漢濱區五里鎮,高45.9cm,它的外形呈圓筒形、中空,直腹鼓尖,上面有一個橢圓形的盤,盤中央連鑄著一個虎形鈕。
錞于在巴人古代的生活、軍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是一種樂器,錞于首先用于祭祀祖先,后來廣泛用于戰爭中,以節奏的快慢來指揮軍隊的進退,也就是“擊鼓前進,鳴金收兵”,在與敵人廝殺時,錞于發出的響亮聲音與鼓相合,給人以力量和勇氣,激勵著巴人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之后錞于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歌舞表演的伴奏樂器。演奏方法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用于戰爭中的錞于,巴人用繩子系在虎形鈕上,將它直立懸掛,并用木槌敲擊它,就可以發出悠遠的聲響。第二種,用于歌舞伴奏中的錞于,一般是沒有鈕的,演奏者左手持抱錞于的腰部,右手拍打錞面即可。
各地出土的錞于有著不同的式樣,有圓丘形的,圓筒形的,鈕有龍形的,馬形的,還有虎形的。其中,尤以虎鈕裝飾的錞于最為珍貴,安康博物館收藏的這件虎鈕錞于具有個體大、保存好、質量精、工藝美的特點。鈕為虎形,昂頭張口,引首遠眺,四足分開蹬地,穩似磐石,虎尾向后卷曲伸展,微微上翹,整體雕鑄洗練,線條簡潔。由于巴人長期廣泛地運用錞于,漸漸形成其特有的錞于文化,從虎鈕錞于身上也折射出古代巴族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
巴族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活動在今陜南、川東、重慶、鄂西、湘西、黔北一帶。在古籍《華陽國志·巴志》中對巴人有這樣的記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意思是巴人十分勇猛,唱著歌,跳著舞就把商紂王的部隊打敗了,這雖然夸大了樂舞的作用,但巴人驍勇善戰的一面可見一斑。巴族曾幫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因勇猛殺敵,克敵制勝,成為最早受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諸侯之一,巴國由此建立。巴族與虎的關系也十分密切!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唐人樊綽《蠻書》卷十記載:“巴氏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廩君是巴族的一位祖先,漢江有猛人,能化為虎的神話傳說又為這一民族披上了神秘的外衣。巴人為紀念廩君,就把虎作為部落圖騰一直使用。直到公元前316年,巴蜀被秦國所滅,巴國隨之消亡。
今天,在巴族活動過的漢江流域一帶,比如漢水上游的安康、漢中等地,都出土了許多巴式青銅短劍、戈、矛,無不印證了虎與巴族的歷史淵源,也證明了古代巴族的勢力范圍曾一度到達過我們美麗的安康。遙想多年前巴族宴饗、戰場、祭祀活動上,巴人多次打擊過這件虎鈕錞于,它既表現過氣氛的歡愉,也見證過沙場上金戈鐵馬的威武與殘酷。它被巴人尊為神物,如今已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靜靜陳列在博物館的展柜中,追憶著昔日的回聲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