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明
苕窖是老家儲藏紅苕的地方,農戶家里都有。那個年代紅苕是農家生活的主糧,深冬紅苕挖回后都放進地窖里保存。窖內溫度穩定,紅薯不容易腐爛變質,隨撿隨吃,口感新鮮香甜,讓人度過災年。
老家的苕窖通常挖在堂屋的一角,深兩米左右,坑口圓而小,只容一人進出,底部呈壇狀。紅苕的最佳囤放方法就是放在苕窖里,坑里溫暖、干燥,不會腐爛,方便取食,是山里人家藏在地下的一個糧倉。冬天,要趁冬閑把秋季收回家的紅苕分類囤好,哪些是肥地挖的好留種,哪些是坡地挖的留來食用,如深植在父母心中的二十四個節氣,拿捏得毫厘不差。這種活兒通常在夜里做,父母會叫我掌上油燈,蹲在苕窖邊負責照明。燈光綽綽,三個人影不停地晃動著,山里人家的夜晚變得生動起來。
站在坑底的父親把雙手伸出坑口,接過母親遞進去的一撮紅薯,小心地將這些寶貝疙瘩放在坑里,生怕傷了一點皮兒?油獾哪赣H,用一雙糙得開裂的手,麻利地剝去紅苕上已失去水分的土塊,然后裝進竹質的撮箕里,再遞給坑里的父親。撮箕早已失去了竹子的光澤,留下的是歲月銷蝕后的斑駁,正如父母的那張臉。整個過程母親都彎著腰,雙手摟著撮箕,始終保持著暖心的擁抱姿勢。她說話的聲音輕如冬夜的一絲風:“他爹,先把個大的放在底層,再放個小的。”“曉得”,父親簡單的回答從坑底傳來,沉沉的、悶悶的。
父親在坑底忙碌著,滿頭的熱氣與土腥味一起冒出來。母親在地面忙著裝紅苕,額頭上的汗珠在晃動的燈苗中閃著光亮。我手握油燈不停地移動著,像一個攝影師,虔誠地記錄下燈光中的每一個細節。一陣忙碌后,紅苕一個不剩地轉移到了坑中。父親雙腳踩著逐漸積高的紅苕,半個身子也被抬出了坑口。他剛把大手伸出來,母親就心領神會地迎上去,雙手緊拉著父親的手用力往上一拽,父親一個瀟灑的連貫動作就跨出苕窖。為了防潮隔濕,母親給紅苕蓋上厚厚的一層稻草。一切就緒后,父母還蹲在坑口看著滿坑的紅苕,汗水浸潤下的笑,已交給了一熒燈火在黑夜中慢慢解讀。最后,父親用一塊厚實的木板蓋上坑口,舉止輕巧,就像給熟睡的孩子關上房門一樣,每個動作都妥帖得滿是溫馨。
也有把苕窖挖在山上的,叫山苕窖。挖山苕窖擇地很講究,要選在一叢竹林或一棵大樹下。因為地面植物吸水,會使根下的泥土干燥、防潮,加之發達的根系會固牢土層不會塌陷。山里人挖紅苕時就隨手扔進坑里,省力而方便。散布在山坡上的山苕窖,我們心中最清楚,只要把牛羊趕到坡上,就去山苕窖里偷紅苕吃。偶爾還會遇上一只肉嘟嘟的野兔,還沒等我反應過來,經驗豐富的野兔就蹦出了苕窖,連續幾個漂亮的跳躍動作,便消失在一片林子里。孩子們偷吃幾個紅苕,鄰居是不會在乎的,即便看見了也是溫情暖暖地說:“娃兒些,記住把苕窖蓋好,不讓野兔、老鼠竄進去啰。”山苕窖里的紅苕是留給牲畜過冬用的,遇上大雪封山時,父母就會安排孩子去山苕窖里掏紅苕,背回家來洗凈后,用刀子剁成顆粒狀喂食豬牛,是家畜過冬養膘的好料。我家沒有山苕窖,但在雪天我會與鄰居的伙伴一起去,山苕窖里暖和,待在里面吃紅苕是件愜意的事。直到父母催促的聲音傳來,我們才不情愿地離開,踩著滿地的白雪往著炊煙升起處走去。
日子得緊把細捏地過,冬天里母親會安排我去苕窖里取紅苕。母親用清水洗凈后,用菜刀切成長度一致的節狀,放在木甑子下面煮熟。用餐時每人得要吃上一兩節后再吃米飯,天天如此,成了我對鄉村歲月的味蕾記憶,難以忘卻。每天下午放學回家,兄妹們就去灶塘里掏紅苕,是母親早先放在里面烤著的,一個娃一個苕?臼斓募t苕剛出灶塘,撲鼻的香味頓時讓人口舌生津,兄妹們常為計較大小而鬧上一陣。如果灶塘里沒有,我們就直奔堂屋里的苕窖,不用跳進去,就用竹子削尖的一端使勁往坑里戳,準能戳上一個,我們就樂滋滋地啃著紅苕去干各自的活兒,或放牛,或砍柴。如果天氣好,母親會把紅苕切成筷子粗的條狀,溫火小煮一陣后瀝水曬干,然后用一個袋子裝著,掛在老鼠夠不著的地方。食用時,母親先用鐵鍋炒燙河沙,再將薯條投放在鍋里趁熱炒,薯條遇熱后在鐵鍋里歡快地跳著,隨著一聲聲悅耳的炸響,薯條會迅速膨脹幾倍。一旦炸響停止薯條就可以出鍋了,兄妹們不顧燙手爭著去搶,不停地往衣兜里塞。正忙著的母親大聲呵斥:“不要搶,小心燙著,我給你們再炒一鍋就是。”母親這么說,兄妹們又圍著灶頭站成了一圈。
開春后,紅苕也被一家人吃得所剩不多了。紅苕雖然藏在地下,卻能準確聽到春回大地的聲音,悄然冒出了淺黃色的嫩芽。父母會及時把出芽的紅苕擇揀出來,這就是苕種了。春不待人,父母會選擇一個和煦的春日,與出芽的苕種一起走向大地,讓它們重新回到泥土里,開始新一輪的經春歷夏,出芽生藤,再次換回一季沉甸甸的收獲,囤積在苕窖里,與我們一家共守煙火度過長長的冬天。
離開老家好些年了,苕窖的記憶時刻縈繞心頭。前不久回了一趟老家,特意去看了留在老宅基里的苕窖,一塊石板依舊蓋著坑口,我知道那段舊時光儲存得很好。我滿懷敬畏地掀開爬滿青苔的石板,里面雖然沒了紅苕,我卻分明感到滿窖是伸手可及的回憶,干爽如昔,從未受潮。我眷戀著苕窖,讓我明白了世事滄桑,懂得了萬事沉靜,學會了感恩和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