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先雨
嵐皋縣曉道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彈指一揮間,我都快花甲之年,歲月如流星,往事如云煙。
曉道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的根,我的命,我的魂!因為這個地方,使我懂得了人生。無論生活多么艱苦多么勞累,我的人生都永遠在這里,我永遠是曉道這方土地的兒子。
曉道總面積只有25平方公里,卻養育著五千多子民。這是一個平凡的地方,卻有著很多不平凡的故事。
小的時候,聽到爺爺和奶奶說起這里曾發生的許多故事。記得他們說過水淹曉道街,那是1945年農歷六月24日天剛黑,天突降大雨,曉道河水猛漲,瞬間滔天洪水把不到500米長、寬不足四米的曉道街道,沖得千瘡百孔一塌糊涂。河邊的一棵兩人牽手圍抱的楊柳樹也灰飛煙滅,不知所蹤。臨近河邊的古老竹板房、土石堆砌而成的石屋毀滅一空,給街道居民造成巨大損失。
曉道街上街頭有座太神廟,磚砌的房子,雕梁畫棟,幾進幾出,有戲樓,有涼亭,門窗還有木雕的人和樹木花卉。老年人說,太神廟是祖先為了護佑曉道一方百姓安居樂業而于清朝乾隆年間而建的。老廟塌毀,在廟址旁新建了新太神廟。小廟后散放著十幾塊寺碑,這碑都很古老,長滿青苔。太神廟沒有護佑百姓山民,倒是新移民搬遷成為曉道的出路所在,按照“發展綠色產業,打造旅游品牌”的經濟發展戰略,故鄉逐漸走上小康之路。
曉道這地方也許苦難太多,人們向往過太平的生活。這里的橋叫太平橋,太平橋位于曉道街下頭,橫跨在曉道河上。橋啥時候建的不知道,但十分堅固。2007年8月7日曉道河又發大水,沖走了幾十家房,石橋卻沒受半點損傷。人皆稱奇,文物部門也奇異,來人勘測,說是清代建筑,距今一、兩百年,申報豎起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橋用石灰、麻條石砌成,看起來十分古老。曉道人喜歡太平,廟叫太平,橋叫太平,山寨也叫太平。太平寨地處黃興村西南方約1公里的山梁主峰,為清朝嘉慶年間當地山民躲身防御土匪所建。太平寨南高北低,寨頂呈不規則橢圓形。寨墻塊石依山就勢壘砌而成,有垛口、瞭望口、射槍口等。寨址有前門、二道門、三道門、后門四道抬梁式石質條石壘砌寨門。太平寨高聳險峻,寨貌清晰可見,常有游人登爬賞玩。秋天山上紅葉爛漫,從山腳紅到山頂,恰如丹青高手在淋漓的水墨畫上,用丹筆輕輕點染,濕潤潤地在宣紙上慢慢溢開。朋友贊不絕口,直夸太平寨是個游玩的好地方。
太平寨有個白巖子,下方臨著曉道河,河畔建有曉道的第一座電站,名曰白巖電站,曉道人用上電,起根發源是從這里來的。
白巖子又叫白巖石門,這里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白巖子北邊陡峭的山崖上,長了一道石門,遠看像一道活生生的木門沒有關嚴縫一樣,露出一道石縫。聽老人們講,這道石門分前門和后門,前門在正北,前門大,后門小,就像一戶人家一樣,按時起早開門。所不同的是石門的主人挺賢惠、能干,善為百姓做好事,如果附近有人需要借用家具、廚具等,只需石門下面點燃香紙,說明需要什么,做什么事,它都會悄悄地給放置在門口,用后原封原樣地燒紙點香,送到門口就行。一次,一放牛娃不懂事,悄悄地躲在石頭背后。待天黑姑娘出來收撿東西時,放牛娃突然閃現,把姑娘嚇得跑回門里哐當一下把門關上,結果沒有關好,留了一道縫,如今這扇石門就再沒有開過了。
這當然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寄予了一種美妙的期待。這扇石門雖未再開,但淳樸山鄉的村民依據智慧和勤勞,打開了致富奔小康的阿里巴巴之門。我與所有的曉道人一樣,也喜歡過太平的生活,寄希望魂牽夢繞的曉道這方熱土,天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曉之以理,曉之以道,一直永遠地人與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