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佑學
醞釀構思30多年,41萬多字,退休不到兩年完成,袁澤強先生的長篇小說《遠方的石牌樓》公開出版發行,這是安康當代文學農村題材創作又一個沉甸甸的收獲。
作者曾歷練于文化人聚集的《安康日報》社,熏陶于黨政機關多個部門,擔任過主要負責人。博覽群書,思想活躍,熱愛文學,積淀深厚。在當記者寫好新聞之余,袁澤強就悄悄進行散文、評論、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探索和實踐,以筆名在省內外報刊發表多篇文學作品。后因公務繁忙,只得把逐夢文學的理想暫且擱置下來。
猶如地火在地表下涌動,文學的潛質不時泛起。退休后,重拾舊夢,他累積的創作素材源源不斷,文思如泉噴涌而來,創作活動異常順利,四年出版兩部長篇小說。厚積薄發,得益于他長期以來堅持學習、謀慮思考。得益于他時刻瞭望文學的燈塔,追逐著中國文學與時俱進的鏗鏘步履,讓文學這團圣火在自己心中熊熊燃燒!哆h方的石牌樓》布局精當,構思巧妙,人物眾多,情節跌宕起伏,讀后感慨深思。
《遠方的石牌樓》通過對陜西南部山區漢陰縣新中國成立前夜居住在麻園子一家人求生存求發展,致力于改變家鄉面貌,適應社會大變革的描寫,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現了中國農民現當代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書中主人公苑建書老漢代表著億萬中國農民不忘純樸本色,勤苦勞作,戰天斗地,夢寐以求的愿望就是早日發家致富,購買田地,擺脫積弱積貧困境。
他對子孫們寄予宏愿,帶領全家人苦干、苦熬、努力適應著當地的小環境。他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在方圓幾百里地有影響有實力的勤勞之家、耕讀之家,讓這個家成為“居住深山有人知”遠近聞名的大家庭。讓家庭聲名遠播,讓兒女出人頭地,讓每個人都生活得富足一些、體面一些、進而達到高貴一些,這不僅僅是苑建書老漢的人生目標,也是中國絕大多數農民家庭終生為之奮斗的遠大目標。
起名見文化,傳家靠書理。苑建書老人給6個子女起的名字就包含了作為長輩的殷切期盼(華家、華興、華業、華旺、華仁、華和)。寄寓著一個家庭“仁愛和美,興旺發達”的愿望。老大華家為了追求個人新生活,不惜放棄了包辦婚姻,偷偷“借錢”與心上人私奔了……這讓苑建書老漢郁悶了很久的時間。
老二華興一直是老漢的驕傲,上過學,寫得一手好字,還會唱陜南民歌,一開始就供職在當地鄉鎮機關,當文書,也算是個有文化的公職人?墒抢隙话灿诂F狀,他辭職改行當了一名教師。隨著形勢發展變化,最后老二也投入到革命隊伍的洪流之中。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也都從農家子弟一步步轉變到軍人、警員、地方干部等不同的角色,他們學文化、學軍事、學管理。從農村小天地里面走向了廣闊的大世界,闖蕩人生。
農村是個小天地,也是一個大社會。除了勤勞、實誠、厚道以外,仁義理智信也是必須要修好修為的大功課。苑建書老漢時刻教導子女們要善義立身,勤于勞作,講究誠信,摒棄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壞習慣,立信立威于鄉鄰鄉親。不得做損人利己的事,不得干偷雞摸狗的勾當,要做就做受人尊敬,讓人高看幾眼的好鄉民。
苑建書老人把“愛人先愛已,謀愛先謀生”的理念早早灌輸給孩子們。教導子女們時刻夾著尾巴做人,多干活少說空話,不說人閑話,理由是言多必有禍。凡事多檢點,積善心不險。多學手藝,技多不壓身。多學文化,懂得人情是文章。這樣的思想和教育方法,在科學教育事業日益發達的新時代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歷史長河中,中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各有側重,精彩紛呈。書中苑建書老人,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的代表性人物。啥時候都不要低估了中國農民的智慧。苑建書老漢把家業分成五份充分體現了農民的智勇雙全。家分好了,子女們沒意見,又規避了新中國成立后分田分地社會變革的一系列風險。
適者生存,順勢而為。苑建書老漢一家人的命運牽動著每個讀者的心。他們在社會變革中求適應、求變化、立功勞、建大業,一個個變得堅強、勇敢、沉著、細心,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益有用的人。這是每個家庭的愿景,也是每個家庭的幸福所在,更是全社會的共同夙愿,也是長篇小說《遠方的石牌樓》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所在。
土地是萬物之靈,不僅盛產糧食,也能生長出滋養中國人精神靈魂的堅強毅力、不屈品格、昂揚志氣。《遠方的石牌樓》具有濃郁的鄉土情懷,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講述的是身邊的人和事,語言自然流暢,文字幽默風趣,故事滲透力強,鄉村小天地,人情大世界,對當今中國,尤其是發展變化中的農村社會有著一定的引導和警醒作用。
中國農民向善、向上、勤勞、勇敢,立志擺脫貧窮落后,追求富裕新生活的愿望始終與時代共奮進,與社會同發展。當下中國農村廣大農民,挺立改革潮頭,向著詩意田園,向著遠方,向著高質量發展一路前行,鄉村振興的腳步豪邁而堅定。這就是袁澤強同志長篇小說《遠方的石牌樓》帶給我們的現實思索與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