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平安
柴火灶,又稱為土灶,是有了清潔能源的新式灶具后才有的新名詞。柴火灶的歷史十分悠久,估計人類有了吃熟食的習慣后,便慢慢地發明了柴火灶。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柴火灶幾經演變,越來越精美實用。但是,它發展的腳步終究趕不上時代的步伐,如今,它漸漸卸掉了“主角”的身份,只有在偏遠的鄉村才能偶爾看到它的身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柴火灶已經成了記憶,成了鄉愁,成了吃一頓柴火灶做的飯就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我見過有人在野外作業或春游野炊時臨時搭成的柴火灶,或石塊砌成,或泥土壘就,側邊留一個小小的灶門,上方架一口鍋。燒起柴火來,濃煙滾滾,火星四濺,金黃的火苗跳躍著,不停地舔著鍋底,熾熱的火焰不斷給鐵鍋加溫,這大概就是柴火灶最初的樣子。
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柴火灶也在人類前進的腳步聲里,不斷推陳出新。就拿我家來說,幼年的時候,住房是父親臨時租的。當時條件有限,無法弄來紅磚、水泥等搭灶的材料,父親就在附近村民家借來壘土墻房子的工具,筑了一個長方形的土臺,再按鍋子的大小,掏出灶膛,挖開灶門,把鍋子平放上去,簡易的土灶便搭好了。灶火燒起來后,火苗在灶膛里跳躍,煙便從灶門頂上冒出來,在屋子里四處飄散。使用過一段時間后,壘灶的濕土慢慢變干,灶體四處開裂,煙從裂縫里直往外冒,火力也大不如前。父親便再找來一些濕土,將縫隙填補起來。這就是柴火灶留給我的最初記憶,如今想起那段歲月,心里滿是酸楚。
幾年后,我家終于修起了三間大瓦房。父親對搭灶很重視,他先制了一些土磚,待土磚徹底干透后,才開始建造。父親憑著一雙巧手,在堂屋一側搭起了一座能同時使用大、中、小三口鍋的大灶。灶呈弧型,四周和灶臺也抹得十分光滑,比起先前用泥土筑成的土灶好了許多。但當時條件和技術有限,父親建不出煙囪灶來,只要家里燃起灶火,屋子里仍然濃煙滾滾,熏得人十分難受。十來年時間,煙塵就把堂屋的墻壁熏得漆黑。
后來,家里的人口越來越多,就新修了兩間房子,還硬化了地面,家的面貌煥然一新。環境和條件的變化,使我有了改灶的計劃。當時家鄉交通不便,很多物資都需要肩挑背扛或牲口馱運,我費了很大的功夫,才備好了青磚、水泥、瓷磚等材料。為了確保質量,我從幾十里外請來了一位專業的搭灶師傅,用了差不多一個星期,終于搭好了一座瓷磚貼面的煙囪灶。每當燃起灶火,煙囪便冒出裊裊炊煙,神氣十足,如詩如畫。新灶雖然燒的還是木柴,但因為有了排煙系統,便少了煙熏火燎之苦,廚房里干凈衛生了許多。它是當地少見的煙囪灶,成了村里一道亮眼的風景。
幾年后,隨著工作的變動,我調到了城郊一家單位工作,分到了兩間職工宿舍。全新的生活環境已無法再使用柴火灶了,家里便陸續添置了電磁灶、煤氣灶等新式廚具。這些灶具體積小,清潔衛生,使用方便。家里用上新灶后,廚房上了一個檔次,生活水平也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后來,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家庭條件的改善,我終于在縣城中心地段買了一套新房,圓了我的住房夢。不久,縣城通了天然氣,我家的煤氣灶也很快換成了天然氣灶。這灶雖小,卻是雙灶,火力強勁,做起飯來更加方便快捷,清潔衛生。有了這么好的灶具,我這個熱愛美食的男人更加熱愛廚房了。打開開關,藍色的火苗親吻著鍋底,鍋里的飯菜頓時活色生香,鮮美誘人,家里的煙火氣更濃了。
柴火灶雖然已離我們漸行漸遠,但它曾經溫暖過我們的一日三餐,給我們留下了太多難忘的記憶,F在,一些農家樂或民宿專門推出了柴火灶系列飯菜,如柴火米飯、柴火雞等特色飯菜,深受大眾歡迎。他們普遍認為,柴火灶做的飯菜比現代灶具做得更香更好吃更有鄉愁味。而我個人認為,二者似乎并沒有太大的區別。那它為什么會受到人們的熱捧呢?我想,是柴火灶喚醒了人們的味覺密碼,能夠慰藉人們的鄉愁。人們不會也不應該忘記柴火灶,不會忘記柴火灶陪伴我們一起走過的不平凡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