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明
“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嶺開道,我來了。”這首歌頌安康八一水庫建設者們戰天斗地的詩歌,雖只有短短6行,簡簡單單的33個字,如今讀來依舊能感受到戰天斗地、氣吞山河的氣勢,得到文學大家郭沫若、艾青的高度評價,被選入郭沫若、周楊選編的《紅旗歌謠》三百首壓卷之作。1961年,被北京出版社選入北京中學生《語文》試用課本,繼而被選入當時全國中、小學通用教材。
1958年,由3萬余名民兵和退役軍人等組成安康農業八一基建團,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于富家河源頭下游38.5公里處動工修建安康市最大的八一水庫蓄水工程。保障下游80余個行政村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10萬畝的農田將灌溉受益。
在建設期間,面對地質復雜、工程量大、條件艱苦、天氣惡劣等重重考驗,基建團的建設者們沒有畏懼,憑著人力和畜力等原始工具進行施工,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冬天北風呼嘯,滴水成冰,鄉親們和水利建設者們很多人都吃不飽,也有餓著肚子出工的人,男女老少幾千人一起上陣,幾十面紅旗迎風招展,青年突擊隊、鐵姑娘排、退役軍人沖鋒隊、父子“工棚”、夫妻“工棚”、爆破手、石匠排齊上陣,高音喇叭里播放著革命歌曲,聲音高亢,催人奮進。鄉親們分工明確,秩序井然:有的刨土,有的鏟土,有的打夯,有的用人力車、畜力車往壩上運土,還有的肩挑背扛……到處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當時,經濟困乏、物資緊張,廣大建設者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小推車、鐵鍬、竹筐等原始工具,靠著肩挑背扛,幾千人在荒山野嶺間施工,跨越29個山頭、經過75處險崖,穿過17個隧洞,繞過23道河灣,全長32公里的盤山渠道竣工通水。他們靠的是堅定的信念和毅力,他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精神,克服種種艱險,改造了山河。這種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建成的八一水庫惠及萬民、造福子孫。
在建設大軍中,有一群巾幗不讓須眉的姑娘們格外惹眼,她們是由當地女民兵組成的一支隊伍,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鐵姑娘。她們中既有豆蔻少女,也有已為人母的媽媽,白天和男人們一樣肩扛手推干體力活,晚上搶著幫忙洗碗、做飯、洗衣,不知疲憊?吹酱蠹乙蝠嚭黄取⑸眢w疲乏的樣子,鐵姑娘們將自己的疲憊置之度外,勞動之余組織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提高大家的戰斗力、凝聚力。通過舉辦賽詩會、合唱比賽、快板、順口溜等大大鼓舞了士氣,活躍了氣氛。她們不比身材、不比容顏,卻比誰抗的石頭更重,誰能把十幾公斤的大鐵錘掄得更久。雙手磨出血泡,臉頰寫滿滄桑,昔日白皙的容顏也變成了古銅色。她們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認可。
這首口口相傳的“我來了”就誕生于賽詩會上。“我來了”把人們自豪、自信寫到極處,真是革命的浪漫樂觀主義精神的再現。
退役軍人們在建設中更是不甘示弱,處處起著模范帶頭作用,把我們中國軍人本色體現得淋漓盡致。哪里的活最重、最難、最危險,那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大冬天,寒風刺骨,戰士們脫掉上衣,光著手臂,在寒風中揮汗如雨,那種熱火朝天的景象令人震撼。劉建國是水庫建設過程中犧牲的50多人中的一員。年僅20出頭,退役后接到了任務,他甚至沒來得及趕回家看一眼年邁的母親,匆匆給家里發了份電報,便和戰友們一起投入到八一水庫建設洪流中。他每天和戰友們一起冒著嚴寒酷暑開山炸石、推車刨土,在一次勞動中不幸被落石砸中,壯烈犧牲。
像這樣的故事在修建八一水庫的過程中數不勝數,犧牲的50多人中,有年輕戰士、有少女、有老人、有普通民工、有國家干部。春去秋來,時光流轉,他們勇于擔當、戰天斗地的精神如同八一水庫的水一樣,永遠流淌在人們心間!蛾兾魅請蟆吩“高峽出平湖”為題對安康這個最大的水利工程進行了報道,向全國展示了安康八一水庫建設時的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人定勝天的精神。
1988年起,在原八一水庫的基礎上,修建了黃石灘水庫。這座運行了60多年的水庫,為漢濱區工農業生產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至今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漢濱水利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來了》的作者是安康日報社已故記者于幫彥,他雖然已去世,但這首詞是留給后人的一筆重要的財富。
時過境遷,《我來了》這首紅色經典水利歌曲依然鼓勵著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在新時期的水利建設征途上,繼續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建設和樹立更多更好的水利豐碑,福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