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芮
近日,讀了一本有意思的小說。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耳熟能詳的詩句。這本《長安的荔枝》就和這詩句有關。
《長安的荔枝》是馬伯庸的一部歷史小說。講述的是長安城的九品小吏李善德稀里糊涂變成了獨一無二的荔枝使,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高路遠,人背馬馱,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此時離貴妃誕日不足4個月,正兒八經的時間緊任務重。李善德向死而生,在胡商等人的幫助下,經過精密計算和反復試驗,經歷風雨滄桑,見識人間百態,硬生生把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跌宕起伏并成功實現的探險之旅,故事雖然不長,但是情節緊湊,人物鮮活,歷史細節豐富,讀起來津津有味。從中能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美好,也能體會到夢想的力量和代價。
能搏之時就要拼。人在身陷困境之時,總覺天昏地暗,窮途暮路,逃避、自棄的想法會占主流,但是只要有一絲光亮照進來,就能激發無盡的潛能和斗志。照進李善德生命之光的就是杜甫,杜甫以自己為例鼓勵他殊死一搏。為了家人,為了一線生機,李善德積極行動起來,從在地圖上研究轉到實地勘察,從精密計算到開展運送實驗,絞盡腦汁,嘔心瀝血,斗智斗勇,不斷地實踐總結,不斷地優化方案,將不可能完成的運送任務鎖定在11天,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實際運送中狀況不斷,裝荔枝的雙層甕被胡商帶走、提供轉運的驛站人員逃離、孤身一人穿行密林等等,他翻山越嶺,九死一生,拼了命地搶時間解難題,確保實現了11天送達的目標。人越成長,生活的毛球就會越大,困難永遠在前方張牙舞爪虎視眈眈,你前進一步,它就退讓一步,不是你戰勝它,就是它打敗你,想贏,就得堅定信念,不放棄,不畏難,直到你消滅它為止。萬般劫難,奮起而爭才會有生機,不行動就是宣告失敗。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將不可能變成現實才是持續推進社會進步的源動力。
屈伸不在一念間。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屈伸之間,怎么去選擇,其實早已根植于每個人心間。李善德是個小人物,他性格善良木訥,善計算鉆研有長處,尊重朋友不官僚,對生活要求也不高,只想在長安有個自己的宅子,妻女能生活得好一些。面臨生活、工作上的林林總總,他有奮爭、有無奈、有傲骨,像極了生活中的我們,似乎總能在他的一次次選擇中,看到千千萬萬的自己。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人不禁生出許多反省。也許你看到開頭就想到了結尾,覺得不管任務多重,后面依然會完成,畢竟這是正常邏輯。但不會想到李善德因運送荔枝有功,官階從從九品提到六品,卻出言不遜頂撞楊國忠,詢問賬面背后的資金去向,質疑山水迢迢運送荔枝的意義……我心中掠過一陣酸楚,這就是他的選擇,他親眼所見沿途百姓因此所增添的苦難、人員和財物的大犧牲和消耗、權利博弈之間的丑惡,心中的那道坎他過不去,他無法作為一個勝利者天經地義地去享受成果。流放嶺南,阿僮收留了他們一家,他當起了荔枝老農,照料荔枝園,補栽荔枝樹,以彌補當時在荔枝園的大肆砍伐,權當贖罪。
人間至善是真情。人生路漫漫,所遇之人形形色色,所經之事多是意料之外,得失之間有樂亦有淚,在這個過程中,能深感人性之暖且永記心間的都是真和善,任何的心機偽善最終都會暴露無遺并遭人唾棄?嚯y可能是多數人的人生底色,聯通并接受到至真至誠的美好時,有的人甚至會舍命相報。那個林邑奴日夜兼程把肺都跑炸了追上李善德,告知經略使要追殺他的消息,死后還要求用其尸首引誘老虎,以護李善德周全,原因是李善德敬了他一碗酒,把他當朋友;畹迷奖拔,越是渴望人性的溫暖,越是位高權重,對人性掌控越熟稔。在利益之外,胡商和李善德也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之義,雖然事與愿違,卻并非李善德本意,有意解釋卻無機會。阿童相信李善德和其他“城里人”不一樣,全力去幫他。他妻子相信他會“豁出命去守護他所珍視的東西”,依著他的意毫無怨言地去了嶺南。這些都能感受到李善德身上的人性之光。當我看到最后,不禁啞然,長流嶺南的李善德把上好的荔枝留在枝頭,等著它們作為貢品運往長安,卻被過往的士兵告知,安祿山起兵叛變,長安淪陷。那一天,他吃了很多荔枝,當晚就病倒了。安史之亂,盛唐走衰,一下子把個人命運與歷史洪流融合在一起,讓人覺得荔枝似乎都是錯的。
性格決定命運,命運又逃不過時代的框架,恍恍然似乎早有注定。新鮮荔枝早已成為稀松平常的水果,品嘗著它的美味時,你眼前是否也會拂過一騎紅塵飛過的場景?或許新時代中更多的“荔枝”正在路上,我們需要向那些送荔枝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