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煥龍
前年讀《生命遇見》,我感覺讀得心生陣痛;后來讀《擁抱生命》《土地里的母親》等篇章,亦覺得痛感穿心。這次讀他的散文集《時光深處的溫暖》,更感知石昌林是在用生活的痛感,去體悟生命的成長,從而寫活了不屈的命運,寫出了人生的悲憫與歡愉,寫成了文學理應關切、務必表達的大情大愛。
作為一個從鄉村里摸爬滾打出來的散文作家,年屆五旬的石昌林至今生活在城鄉兩域:就職于農村中學,遷居于安康城區,而在鄉下老家仍有他新建的樓房和固守的莊稼、果園、池塘、鄉土、鄉親。因而,這個走不出鄉情的漢子,便以他對土地的深情書寫著沖鼻的泥土氣息、廣博的大地情懷和天地之間、行走之人共有的痛感。
他寫成長之痛,簡約而又深切。雖然表現了農家生活之艱辛,卻對兒時的吃穿、勞作之苦不多顧及,他所訴說的是心靈的痛苦。比如在《遙遠的小賣部》里,他所描寫的替父親收賬的尷尬、夜間孤身一人在店子里值守的恐懼、鄰居及親戚抬門扭鎖偷盜貨物時的無可奈何、對父親酗酒的抱怨等情節,無不表達了孩童時期的心靈痛苦,以及對這些苦楚的艱難求解、默默思索。正因為這樣的思索與求索,才使他于沉默寡言中形成了喜探究的性格、愛求證的習慣,以使走上創作之路時再返身來寫這些生活,則把風雨人生寫成了壯麗彩虹。同理,成長歷程中的學習生活,他同樣有著農家孩子的泥濘奔波、忍饑挨餓之苦,但他好像不太在乎“苦其筋骨”,多著筆于如何學懂弄通、追趕超越,怎樣求得父母開恩以保障自己上學讀書的苦苦追求之中。因而,他由此而對同學、老師、父母生出的感恩之情,讓我們從夾縫中驀然看到了一縷陽光,在悲喜交加中頓感人性之美。
他寫工作之痛,寫得相當隱忍。師范學校畢業即從月河川道上到安康北山,在農村中學教書,不久又莫名其妙地由中學下嫁到小學,直到調動若干年、若干次,才因健康原因而挪回月河川道,被關照到如今這個條件較好的建民初中。其中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并不涉筆,所寫的似是個人的無能為力之苦、無欲抗爭之痛。當校長看他不順眼時他便縮回宿辦室讀書,當同事看不慣他時他便關在宿辦室備課,當炊事員也瞧不起他時他就自己用蜂窩煤爐子在宿辦室做飯……但當到學生家去家訪時他不怕山路之艱險,當為整修校園而挖石取土時他不辭勞苦。正因為勇敢沖鋒,他才在抬石頭時受了重傷。但他一聲不吭地隱忍了,以至忍成禍患,讓他拖成了致命的重病。但他依然無怨無悔,把痛苦藏在心底,把熱愛掛在臉上——長年累月,四季如春地愛著他的校園,愛著他的滿園桃李!
他寫疾病之痛,寫得大悲大徹。當病情惡化到幾乎無救時,他從昏迷的噩夢中看到了絕望的懸崖、谷底的險惡,又從隱約可辨的母親的哭喊、醫生的呼喚中尋得了救命的繩索,于是在親情和人性的呵護之下,沖出絕命的痛苦之境,走到了活命的暖陽之下。當救命的腎源由希望變成了日復一日、遙遙無期的失望之痛,他因堅信那個有正義感的醫生而終于堅持到了得救之時。這期間的尊嚴受辱、人格傷害,他都因為熱愛生命、相信命運而讓痛苦變成勵志,讓磨難變成營養,從而在他的骨骼中長出了正義與悲憫,長出了透析人性的通徹感悟。
他寫情感,有兩大痛點:患難之痛,懺悔之痛。因鄉村貧窮而導致的苦難童年,因重病致貧而牽連的家庭生活之痛,以及因這兩大因素而產生的親情、愛情、友情之痛,或許有著千家萬戶的近似,他則十分惜墨,點到為止。而由這些苦難而生發的自責與懺悔,則是每每閱讀便催人淚下的動情之處。當他在生命垂危時想著母親送來餃子的奔波之苦,當他在治病用錢時想到父親在土地上的勞作之苦,當他在貧病交加時因女兒不想吃他天天做的酸菜面而想要點錢出去買早點的無奈之感,當他在病房里與勉強給錢的同學抱頭痛哭,當他在身體康復且住進城里后去尋找那位貴人般的小學同學,當他在衣帶漸寬后向小時動手打過的二弟道歉……這一切,既在傾訴著心中之苦,又是一次次的洗心之旅。
唯有這種心靈深處的追憶、叩問與反省、回嚼,方顯心靈之美麗,文學之神圣。唯有這種觸及靈魂的文字,才催人心動,觸人心痛,令人心生感慨且默默掩卷長思。
過去,每每閱讀石昌林的文章,我均有這種觸及心靈的痛感。今天,捧讀其散文選集《時光深處的溫暖》,這種痛感更強烈,更透徹,且在深入骨髓的穿透中漸漸變成一種痛快之感:他筆表達我心,酣暢淋漓;甚或漸漸變成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感:由悲憫之美而升華的心靈之美!
這就是石昌林所表達的痛感一一不是借苦難而賣苦難,而是在艱難困苦之中去發掘成功之美、人性之美和親情、愛情、友情之美!并讓這種美成為拯救心靈的力量,戰勝困難的力量,勵志成長的力量,代表正義、美好和向上向善的力量!
正因為這樣,他所表達的痛感,才非停留于生活之痛、學習之痛、工作之痛及肉體之痛等感性認識層面的訴苦與吶喊,而是悟透了心靈之痛、精神之痛的理性升華。唯其升華的文字結晶,才可謂文學!由此,讓我們自然而然想到了《老人與海》《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霍亂時期的愛情》等痛徹人心的偉大作品所升華的精神境界:那種拋卻了搏斗與慘敗之痛的人格勝利、沖破了黑暗與迷茫之痛的成功魅力、超越了瘟疫和戰爭之痛的偉大愛情,才是人類從自然生活中獲取精神力量的理想追求,才是這些偉大作品引發人類共鳴、成為世界名著的奧秘所在!
由此可見,痛感是人類的通感。
從石昌林的散文到這些世界名著,給我們的共同啟示是:人類在進化和進步過程中,只有從“生活痛感”中獲得了“心靈通感”,才有破解生活之苦、戰勝生命之痛的精神力量,才有凝神聚力的人類共情,才能結成共克時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我們以文學的名義來反觀熱衷于書寫痛苦的作家們,便會得到一個啟示:那些撕裂傷口的血淚表達,痛感再強也只是個體的傷感;唯有剖析心靈的精神陣痛,才有人類共情的理性通感。這是人性的光華,更是文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