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豐歌
感謝我生長的這片神奇的土地,有個重大的節日叫過年。
年是我兒時最向往的節日。一到臘月,我便天天盤算著日子。隨著年的腳步一天天臨近,我的快樂也一天天增長,幸福指數也越來越高。即使幫母親爨火做飯也不怕煙熏眼睛。即使父母親偶爾一次的訓誡也云淡風輕般轉身就忘。誰讓年馬上就要來了呢?
我當然高興。年一來,就能穿上新衣服新鞋子了,終于可以體面地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不再因衣著的寒酸而短了精神;年一來,就能放開肚皮吃肉了,借機給清湯寡水的腸胃補幾天營養,把一年的虧欠找回來;年一來,就能吃到白嫩的豆腐了,那可是我最愛吃的素菜,沒有之一;年一來,就能喝到母親做的醪糟了,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玉液瓊漿,時常將碗中指標喝完,還要將吊罐留作下頓的偷偷喝一兩湯勺才罷休;年一來,就能吃到父親緊鎖在木柜中的核桃、板栗了,從此那個木柜不再讓我牽腸掛肚心生不滿;年一來,就能和三哥一起放鞭炮了。盡管鞭炮只有小小的一串,每個鞭炮比小拇指還細,并且只有一串,還得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分兩次燃放。但我已很知足了。鞭炮炸裂的硫磺味就是我心中年的味道;年一來,家里大門就能貼上紅彤彤的對聯了,貧家寒門就迎來了一片祥瑞之光和文化氣息。這些吉祥的話語就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年一來,畫中身披戰袍、手持兵刃的門神就與舊門神換崗來了,那幾天夜晚出門膽子便大了許多。在我眼中剛上崗的門神絕對不會偷懶,會如影隨形般保護著全家的安全;年一來,家里黑黢黢的墻上就能貼上幾張新買的年畫了,從年畫中我就能看到可愛的娃娃、漂亮的仙女,讓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和夢想。當然,還有李玉和、楊子榮、郭建光、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英雄人物那颯爽的英姿,成為我心中奮斗的目標和學習的榜樣;年一來,就有機會到伯父家、舅舅家或姐姐家去玩耍了,年的日子就會像皮筋似地拉長好幾天。過年,真好。
年的腳步,進入臘月就開始發力,像競走運動員作最后的沖刺,匆匆前行一個月就到了各家各戶,開啟“春風送暖入屠蘇”“總把新桃換舊符”模式。
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一忙,時間就過得快。跨過臘月的門檻,老天很快進入“三九四九,凍死老狗”時期,寒風肆意地吹,雪花隨性地落,想將忙碌了快一年的農人們趕回家好好休息,舒舒服服過個年呢!人們偏偏閑不著,你瞧,今天王家剛殺完豬,還沉浸在吃庖湯的喜慶氣氛中,明天趙家又開始宰殺了。豬的叫聲就不時從冒著炊煙的人家傳來。村人們走東趕西去幫忙,轉著圈圈吃庖湯。
故鄉的年,其實從村里第一戶人家殺豬開始,就已經拉開序幕。
殺年豬,臘月初居多,新鮮豬肉先要撒上粗鹽腌幾天,然后掛在火塘上,經煙熏火燎,變成臘肉,過年時吃起來才更有味道。
我們家殺年豬,有幾年更是提前到農歷冬月中旬。因為我的生日就在那個時間段。吃頓庖湯,就等于給我過了生日。母親當然心疼我,便給父親建議。經過父親拍板,終于如我所愿。而那天的我是最快樂的,因為能吃上肉,與過生日只能吃一碗掛面加個荷包蛋的哥哥們相比,簡直太幸福了。
臘月初八,是喝臘八粥的日子。那天叫雜糧的豆子們便風光起來,小豆、綠豆、豇豆、黃豆……一個個閃亮登場,與大米、糯米、苞谷米一起,在水與火的催化作用下,將自身的能量發揮到極致,既為人們奉獻出一碗碗香氣四溢、熱氣騰騰的人間美味,又滿足了人們祛疫迎祥的美好祈愿。喝過粥,意味著與年的距離更近了一步。那天,“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的童謠便在村子亂竄。
臘月二十三,家家開始打掃揚塵,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年。我們家打掃揚塵的任務多年都是母親一人承擔。到了那天,母親將家中鍋碗瓢盆,能搬動的先搬到院壩,無法搬的灶臺,搬不動的石磨、水缸、罐架、案板架等,用舊報紙或塑料布遮起來。她自己也要武裝一番,換身打著補丁的舊衣,用圍巾從頭到脖子圍住,系上結,只露出一雙眼。再戴一頂草帽。防護停當,手拿掃帚,先樓上,再樓下;先用竹條捆的大掃帚掃房梁、樓頂等高處,再用高粱穗編的小掃帚掃樓板、地面等低處。將長期煙熏火燎積存的塵土掃進撮箕,倒進院外的糞堆中。最難打掃的是我們家的灶屋,由于長期用柴火做飯,整個樓板被熏得油黑發亮,像上了一層漆。一掃帚掃過去,褐黑色的揚塵便紛紛揚揚飄落地面。這時,母親因勞作不停地仰頭、低頭,圍的圍巾也松軟下來,草帽在仰起時防護作用也立馬降低,臉上便落下許多揚塵。遠看那身造型像惠安女,近看那臉蛋又變成了逃難人。每當看到母親這時的模樣,就會惹得我們開懷大笑。母親趕忙到鏡子前照照,也為自己的形象笑得合不攏嘴。一口不算白的牙齒這時就會鶴立雞群般露出黃白色的光。
揚塵掃完,屋內屋外都收拾整潔,個人衛生打理干凈,便要祭灶神了。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監察各家人的品行。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便要上天去述職,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來人們的是非善惡。因此,這一天要給灶王爺擺豐盛的供品祭拜,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們家從記事起,母親到這天還是要鄭重其事地給灶王爺說說好聽的話,請他在玉皇大帝面前給我們全家人多多美言幾句,讓我們家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平安健康。母親說這話時是對著她天天轉著的灶臺說的,她可能把灶臺當成了灶王爺吧!邊說還邊用抹布把已經打掃過的灶臺再擦拭一遍,說要讓灶王爺穿得干干凈凈的,對灶王爺有多敬重。
家里過年用的木柴和圪蔸也要提前準備好。故鄉有句口頭禪,“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大年三十家中火要燃旺,一夜不熄。燒火用大樹圪蔸,經燒。寓意著來年養的豬又肥又大,日子越過越紅火。木柴和圪蔸都要提前備好,經風吹日曬十多天后,水分減少,燒起來就易燃,火旺,煙少。
年前要干的活兒還很多。稻谷要背到加工廠加工成大米,小麥要背到面粉廠加工成面粉,再兌換一些掛面。這是一項力氣活。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得把稻谷和小麥背到鎮上去加工,往返得走近二十里簡易公路和四五里陡峭的山路。后來有段時間,鄰村辦了個小加工廠。購買了打米機、磨面機和壓面機,采用水輪機帶動的方式,加工大米、面粉、掛面。距離比鎮上近多了,但仍要下山后過一條河,過河那段路很陡,極不好走,還是不方便。且不到幾年時間,那個小加工廠又關閉了,仍得背到鎮上去加工。干這些重活大都是幾個哥的任務。為過年準備糧食,他們從無怨言,高高興興地把稻谷和小麥背著去,完成任務后十分自豪地把大米、面粉和掛面背著回?磥“大人盼種田,細娃兒盼過年”這句話不全對。大人也同樣盼過年呢!
糧食加工到位,還要磨黃豆做豆腐。做豆腐工序復雜,選豆、泡豆、磨漿、過渣、煮漿、點鹵、壓形,十分繁瑣。我們家要做豆腐那天,父母親和幾個哥早早就起床開始忙碌起來,待豆腐成形,已過去大半天時間。那段日子里,石磨也是最忙碌的,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都能聽到石磨轉動時與豆子摩擦發出的“嗚嗚”聲,見到乳白色的豆漿沿磨縫四周向磨盤流淌。當然,還要發豆芽、做醪糟、炸酥肉、炒瓜子……家家為吃食做著準備。
母親和姐姐還有一項艱巨的任務,就是為全家每人做一雙過年穿的布鞋。鞋底是根據每個人腳的大小提前做好的,都是千層底。鞋幫有的提前做好了,只需與鞋底縫在一起即可,有的還得趕時間往出做。鞋的樣式統一,都是農村流行的黑燈心絨做面的松緊布鞋。她們就利用晚上時間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加班加點往出趕。
家里自備的年貨準備就緒。就要考慮置辦需要購買的年貨了。年前逢集那幾天,寬敞的公路上,狹窄的山道上,到處都是三五成群的人,背著背簍,挎著竹籃,扛著布袋,向鎮上的集市趕去。集市就進入一年的亢奮期,賣各類商品的固定鋪面和臨時攤位前,人與人相擁,背簍與背簍相親,竹籃與竹籃相碰,布袋與布袋相擠,一片熱鬧景象。
我們家的“賬房先生”是母親,她把家里賣羊存的錢,賣小豬存的錢,賣桐子存的錢,賣紫陽茶存的錢,賣藥材存的錢,從她箱子的花布包中取出來,將紙幣和硬幣歸類放好,然后反復數、數反復,直到準確無誤。掌握了總數,便和幾個哥到鎮上去趕集。經過精打細算,千挑萬選,給全家每人身上置辦一身新衣,平常很少用的醋、醬油、味精等調味品也要買一些。再打一塑料桶散酒,買幾瓶瓶裝酒,稱幾斤白糖,買幾包餅干和精果條。瓶裝酒、白糖、餅干和精果條拜年走親戚用。散酒除大年三十吃團年飯時自家人喝一些,剩下的來客人時作為招待酒。
年貨備齊,一家人利用趕場的時機把發也理了。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打掃個人衛生。母親用大鍋燒一鍋開水,把家中專用的洗澡盆沖洗干凈,放進歇房,把開水和涼水各裝進一個水桶,放入水瓢,提進歇房,準備好換洗衣服,從父親開始,輪流進去洗澡。一家人澡洗過,干凈衣服換上,便個個神清氣爽。幾桶水,便洗去了一年的苦和累、污與塵。
大年三十那天,全家總動員,人人齊上陣,煮肉的,洗菜的,剝蔥的,搗蒜的,燒火的,做飯的,貼對聯和年畫的……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喜氣洋洋。待到對聯貼上,年飯上桌,祖先請過。我心心念念的年,終于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在全家人的歡笑聲中,在大快朵頤的咀嚼聲中,送喜送福送吉祥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