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賢會
有人說春節老了,吃東西不香了,不愛穿新衣服了,不想玩煙花爆竹了,走親訪友沒勁了,沒有節日的激情了,春節傳統文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
的確,時逢新時代,大部分人不缺吃、不愁穿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元,人們對春節的渴望不是那么強烈了,對春節文化的期盼也不是那么濃厚了。有的不再跟隨人潮從城市回到農村老家,而是把父母接到城里過年;有的選擇與家人一起外出旅游,看盡繁華世界;有的宅在家里看書看電視,享受精神盛宴。據相關部門消息,今年全國范圍內“反向春運”特征更加明顯,春運期間熱門目的地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反向春運”現象說明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春節團聚方式正在改變,凸顯的是我們春節習俗文化的變遷。
但是,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老百姓最看重的節日,是所有炎黃子孫共同的吉祥福祉。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再沒有什么節日能比春節更讓人魂牽夢繞、刻骨銘心,它以其神圣、隆重、喜慶、吉祥的濃郁特色,在人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這無與倫比的厚重情結,在漫長悠遠的歷史長河里,仿若一根風雨不蝕、亙古不朽的碩大紅飄帶,維系著泱泱華夏的繁衍生息,連結著百姓的幸福與苦難。不論是漂泊海外、遠涉重洋的游子,還是羈旅他鄉、輾轉遷陟的兒女,心里無不揣著對春節的眷戀,無不懷抱著對過年的珍視。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像我們這樣對春節飽含深情、曠世持久,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像我們這樣對春節無比虔誠,歷久彌堅。
不論春節文化表象怎么變化,像親情團聚、敬老慈幼這些世代相傳的優秀文化因子,一直牢牢占據著春節文化的中樞,無論回家過年,還是在外相聚,春節的親情孝道沒有變;無論是微信拜年,還是電話問候,春節的文明禮儀沒有變;無論是貼對聯、掛燈籠,還是打揚塵、扭秧歌,春節優秀文化傳統沒有變。一位學者說得好,“一切文化將最終積淀為人格”,對親情的依戀和眷顧,成為中國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記,過年成為春節最重要的節日儀式,年復一年,億萬個家庭的親情故事總會在春節集中上演,成為春節文化經久不衰的生動見證。
革故鼎新,春節是農耕文明賜予中國人的禮物,但文化不會停留在昨日,春節文化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化,不斷注入新的內涵、增添新的活力,永不停歇奔涌前行。從央視春晚開播到短信祝福、網絡賀年,再到如今旅游、健身、讀書等各式過年潮流,新的文化樣態不斷孕生蝶變,讓春節這杯時間的佳釀散發出歷久彌新的芬芳。
如果說傳統性是春節文化的精髓,那么時代性就是春節文化的生命。守護好春節中優秀美好的傳統文化,便能守住民族根和魂,發展好春節中引領時代潮流的新文化,便能讓傳統之花永開不敗,讓文化自信挺立不倒。讓我們相聚在春節時光里,一起重溫情感認同、夯實文化歸屬,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