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瑞枝
閱讀是座橋,通古今,向未來。
我的祖輩世代為農,大字不識一個。新中國成立后爺爺把希望寄托在孫兒孫女們身上,希望我們姐弟仨好好讀書。爺爺很能講故事,但也只能口口相傳中講他一輩的故事,他說若能認字就可以了解久遠的歷史。爺爺盼孫讀書心切,他不顧自己年近七十高齡的艱難,不顧當時家道困窘與村人的冷眼嘲諷,支持我家因貧窮再次走進學堂,支持我們找到了走向未來更美好的道路。
復學后我如饑似渴讀書,小學五年級我就讀完了語文老師的庫存藏書,初中三年培養了我自主閱讀的習慣,語文成績一直遙遙領先。初一時的班主任袁明林老師訂閱的《中學生》每次都會借給我看,我會一篇不落地閱讀完所有的篇目。初中時,奮力刷數學、英語等科目的習題時,課外閱讀是學習中的一抹亮色與暖色。其實,我的數學、英語成績挺好的,后來為什么選擇當語文老師,是因為內心對文字最真切的熱愛吧。讀書,教書,育人,潤物細無聲,我享受這種感覺。
閱讀架起理解溝通之橋。書籍是紅娘,讓老公和我成功牽手。戀愛那陣,他常借給我書看,借書,還書,讀書,論書,一來二去我們不知不覺相知以心。我們送給對方的禮物大多是優秀書籍。他那時盡管經濟拮據,還是堅持訂閱《青年文學》《星星詩刊》《詩刊》等純文學刊物。中師畢業時他送了我兩部詩集,扉頁上有他用心用情寫下的暖心贈言。
再讀這段贈言似乎一下回到了三十多年前,我那時有個文學夢。盡管那時很貧窮,結婚時沒有買一件新衣,但我無怨無悔。三十多年過去,我們經歷了坎坎坷坷,癡心不改的是閱讀,是兩情相悅、不離不棄的長相廝守。閱讀,給了我們蕩滌靈魂的養料。
閱讀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的靈魂。我們一家三口都是讀書考學的受益者。我們沒有給孩子豐厚的物質享受,但我們給了孩子童年充沛的精神養料。女兒的閱讀是自由靈活的,讀書就沉浸在故事中,但她愛讀書愛學習。女兒始終堅定信念“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
記得女兒大學期間突然有一天打電話想看《萌芽》中《站在臺風里的爸爸》這一篇,讓我拍照給她。中秋節前夕她給我們留言:經歷了許多,女兒才懂得爸媽生活的不容易。初入大學的我就像以前那樣懵懂無知,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好老師好輔導員,可以引領我走上正確的道路,請爸媽放心。雖然我們在兩地,但是今夜的月亮一樣的圓。祝福你們,也祝福我自己。不是但愿人長久,而是執信人長久。我們一家人奮力加油!未來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又用《站在臺風里的爸爸》結尾表達敬意:爸爸,我希望此刻世間所有的臺風都變成微風,帶著我心底卑微又愚鈍的感恩,朝向此刻蒼老的您輕輕吹去。您站在臺風中心,在黑暗中,為我擎起生命的光源和溫暖。
如今女兒的工作是寫枯燥的代碼,閱讀文學書籍是她休憩的一種放松方式。她讓我把所藏書籍好好保存著,那是治愈心靈最寶貴的財富。昨天,女兒說:爸爸媽媽,天天快樂,我給你們買了一套西南聯大大師們的思想薈萃,希望你們喜歡。好書也成了女兒回饋我們的最好禮物!
閱讀是寫作之母。這些年教書,讀書,寫作,我與學生一同成長。閱讀架起人生彩虹橋,連接著未來與彼岸,成為逆襲人生告別愚昧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