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清明節即至,不由得想起遲子建的《誰說春色不憂傷》,時節如舊,雨紛紛,思緒萬千。是時間醞釀情緒,還是以情緒醞釀時間,或兩者兼有吧。
在恒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無數的心靈匯聚于每一個山丘、每一片林地,似乎都在尋找著心靈的寄托和情感的出口。
前幾天,回了趟老家,老媽說:“這個周清明節,你們回來吧……”不知道為啥,看到母親滿頭的白發,我突然心里一陣酸楚。感情涌動著,說不出是想起了什么,好在那天陽光明媚,看著老家院子里被老爸打理得井井有條的花兒,心情也隨之好起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逢清明時節這首唐朝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便會被人們憶起,人們總會想起早已離開的親人,心中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掃墓、祭祖,踏青、植樹、放風箏……如今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傳統緬懷思念與現代文旅融為一體。有幸活著彌足珍貴,不論友情、愛情或親情,在有限的空間用力活著,如春草般,不拘泥于一時冷雨驟降。
想起了名家筆下的清明,總是充滿著詩意與哀愁。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清明時節人們踏著泥濘的小路,祭掃先人,那份對故土的眷戀與對親人的思念,如同湘西的山水一般深沉。汪曾祺則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蘇北小鎮清明時節的景象,那些平凡的生活細節中透露出的哀而不傷、淡然而深沉的情感,令人動容。在葉圣陶先生筆下的香爐蠟盞、裊裊煙火中,緬懷祖先也多了一份神圣……
每年的清明,父親都要求一定帶上孩子,全家一起去給祖先上墳。不知不覺我的祖母離開我已經25年了。
看著父親鏟土勞累的情形,他的面容是微笑著的,他笑著看他的孫子在認真地燒著紙……我讓他坐下好好歇歇,我懂了父親微笑著的原因,那是心靈的一份慰藉。
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祖先,是為了使活人,使活著的人道德醇厚,孔子關心的是喪葬問題,看重的卻是現實世界。
時至今日,時代的變遷也在悄然改變著清明的傳統。
移風易俗,生態觀念的普及,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傳統的掃墓方式。厚養薄葬,不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越來越多人的實踐。在祭祀先人的同時,人們更加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不再盲目地燒紙、放鞭炮,而是選擇更為環保的方式來寄托哀思。文旅的發展也為清明帶來了新的內涵。鄉村的淳樸與自然的寧靜,在清明時節,鄉村旅游成為一種新的風尚。人們走進鄉村,感受那份寧靜與和諧,也在鄉村旅游中體驗家風家訓的傳承。
清明,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傳承,更是孝義的體現。移風易俗,文明的祭祀方式,是我們對先人的懷念與尊重,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
然而,在文旅融合這片繁榮之下,也不乏一些亂象。違規墳墓、豪華大墓、活人墓,這些不合時宜的存在,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與破壞,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更是對孝義文化的扭曲。
孝,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表達,更是一種內心的情感流露。子欲孝而親不待,這句古訓提醒我們,孝不是形式,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豪華的墳墓,昂貴的祭祀,若是失去了對先人的真摯懷念,便失去了孝的本質。
生命的延續不僅僅是形式的傳承,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愛護。
每一片土地,每一粒種子,都承載著先人的期望與祝福。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懷念,更是要將這份期望與祝福傳遞下去,讓生命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當有一天,綠水青山到處都被墳墓所占據,我們還能談和美鄉村建設嗎?珍惜耕地資源,保護自然生態,我們應該倡導綠色、生態的喪葬方式,讓土地得以休養生息,讓生命得以延續,就是守候著一方人民福祉的金山銀山。
清明時節話“孝義”,在這個特殊的時節,我們更應該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孝。
孝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精神上的陪伴與關愛,用真誠去關愛親人,用實際行動去傳承和弘揚孝義文化。我們應該用心去傾聽老人的心聲,去理解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在晚年能夠感受到家的溫暖與子女的孝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才能真正地做到孝。
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耕地資源,如何避免豪華大墓、活人墓等違規墳墓的出現。這不僅是對我們祖先的尊重,更是對我們自己、對我們后代的負責。我們應該樹立生態觀念,珍惜每一寸土地,讓清明節的氛圍更加清新、自然。
“忙、忙、忙、總是忙啊!”廣告中那個鏡頭總是浮現在眼前!最近,和父親的隔閡似乎又深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產生了“代溝”?我時常反省著自己!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父母很多的思想和見解和我們無法溝通了。我知道,他們老了,我也知道,作為兒子應該承擔人到中年的責任!
自古忠孝難以兩全,什么是孝義?也許這是一個人一生也值得思索的問題,因為更多的是實踐和行動去見證!我們在長大的同時,不能忽略了生命中重要的東西!
清明馬上到了,我給家里打了電話,今年清明節,回老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