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
乙亥年夏,我們一行三人去嵐皋縣,想游筆架山。天蒙蒙亮,走到街上,仰望見天陰沉沉的,還滴雨星。遙看遠處有人影,就走過去,原來是一位趕早市賣菜的老農,就問:“老人家,您看下得了雨不?”老人放下擔子,一邊擺菜,一邊說:“游筆架山的吧?放心上去,下不了雨!”眼見得山雨欲來風滿街,怎能無雨?我就反問:“您怎么知道?”老人坐在扁擔上說:“經?刺,知道天!”
老人的口氣使我多看了他一眼。歲月寫在臉上,眉宇間顯得智慧而高古。擺列的一行綠菜濕漉漉的,鮮嫩得動人心弦。我們都相信了老人的話,決定照計劃上山。雨霧迷蒙,我們一路走,一路祈禱。漸漸地云收霧散。上到山頂,天藍如洗,云白如棉,紅日也煞是可愛,就感念那位賣菜的老農,虧了他,我們才沒有打退堂鼓。
在山下,我們每過村莊,只要遇人,都感覺到好。遇老者,不待我們開口,老者就主動向我們打招呼,還給我們指路。小孩一字兒立在遠處,仿佛在檢閱我們經過,及至走近了,又跑開去。我揚聲故意問:“小孩,筆架山怎么走哇?”一群小孩齊刷刷伸出小手,把去處指說得清清楚楚。我們感動,給小孩錢,竟都一哄而散。后來又撞見一個小男孩,向他問故,他稚聲稚氣說出大人的話:“你們是游客吧?我們不要游客的錢!”我仍問為什么,小男孩睜大了水晶般的眼睛,眼里有山水色,這令我頓悟之后又感覺到慚愧。
也遇見過青年女子,不主動和我們答話,卻主動向我們微笑,我們感覺美好,就也向她們微笑。我們沒有故意向她們問路。在這樣的山清水秀處,能遇到這樣的女子,我們已經心滿意足。接近山麓時,經過一戶人家,老人坐在門口,讓我們歇一會兒腳。剛坐下,一個新媳婦模樣的女子閃走出來,提著一壺茶,為我們每人沏了一杯。我們驚訝,就問老人:“您是神仙吧?”老人耳聰目明,笑呵呵說:“每日都要準備一壺茶,免得過路人渴了想喝口水都沒有。”老人的話當即令我們眼熱。
進山后,我們很快就迷失了方向。正不知如何走好,聽見一男一女說話,男的說:“我肚子疼很!”女的聲音細小,但仍清楚地進入了我們的耳朵:“你歇著,等我,等我下山!”循聲走去,先看見一脈清流,水流石白。有個小伙子坐在水邊石上,雙臂抱腹,彎曲了腰。青年女子已走遠,回過頭來看見了我們,竟轉身回來,問:“上山的吧?你們走錯路了!”我們看著她俊美的臉龐,不知說啥好。
那個小伙子站立起來,對女的說:“你放心去,我給他們帶路!”我們求之不得,所以不敢謙讓,走了一會兒,才問小伙子:“肚子怎么樣了?”小伙子擺擺手說:“我給你們唱首山歌!”聲高亢而悠揚,蓋過了滿山的鳥語和流水的喧鬧。聽著山歌,走著山道,看著山景,不知不覺,越上越高。
望見萬綠叢中一點紅,走到跟前,竟是一個紅衣女子在向我們招手。她的身后,依山建了座木屋,開一扇柴門,門上掛著一塊白漆木牌,上書八個歪歪扭扭的紅字:茶館,飯館,商館,旅館。我們被笑吟吟邀請入屋,里邊擺了許多木墩。那女子安頓我們進“旅館”歇息,轉過身請小伙子幫她提水燒鍋。下了一鍋面條,炒了一碟雞蛋,一碗土豆絲,一碗腌菜。我們請小伙子同吃,他沒有推讓,吃了兩海碗,比我們三人加起來還多。
奇怪,這一頓飯格外香。我們想,無論如何每碗也在五元以上,就是要十元也可以接受。等我們結賬時,那女子卻說:“沒得菜,每碗給兩元吧!”我們說:“這面,這菜,這油鹽醬醋,那樣不是從山下背上來的?”堅持給五元,那女子收了三元,還過意不去,趁我們游玩的時候,又烤了許多土豆。我們胃口奇好,吃了許多,走時又要付錢,那女子拒收,說:“這土豆是我在山上種的,不值錢!”送我們一直到下山的路口。我問她:“你一個人在山上不怕嗎?”她搖著頭說:“山上沒有狼。”我說:“有壞人呀!”她倒咯咯咯笑了,說:“山上還住著三個尼姑呢!”我們驀然回首,那女子不見了蹤影。
夜幕已經降臨,伸手不見五指。假若沒有向導,真不敢想象。出了山,有女聲喊:“下山了?”小伙子回應一聲:“下山了!”我們知道肯定是他媳婦。走近了,看見了人,背著一捆柴,小伙子搶先幾步,接過柴,自己背上。我開玩笑說:“不放心你愛人?”小伙子以為我說他,就接了話:“我放心她,她不放心我!”小伙子的媳婦趕緊向我們解釋:“他肚子疼!”天黑,看不見女子臉上表情,但我們確信:那臉一定很生動!
告別了小伙子,我們繼續趕路?床灰娐,四周螢火蟲明滅旋舞。忽然聽見咳嗽聲,走近了,又是個老農,好像背著個背簍。有感于嵐皋人的熱情,我們主動向他打招呼。老農問:“上筆架山回來的吧?沒帶向導?”一眨眼放下背簍,竟伸手取出手燈遞給我說:“往下有一段路陡,拿著照明。”我們稀里糊涂接過,老農走了幾步竟又甩來一句話:“知道不?賈平凹去年也上了筆架山!”我們回應了一句,人已走遠,才恍然大悟:“這手燈如何還他?”手燈幫了我們大忙。到了縣城,我們把手燈交給了政府。
此后經年,只要提起嵐皋縣,我必肅然起敬。在這物欲橫流的年代,竟然還有那樣的去處,那樣的百姓!
編后:
安康鄉村的純樸善良,過去是主流,現在也是普遍存在,在安康旅游,既是綠色生態游,更是綠色人情游。作家孔明1995年眼中和嵐皋鄉親,今天嵐河兩岸,巴山深處,筆架山中,人煙動情處依然因為鄉親們的心善與心熱。鄉村旅游,人情就是鄉愁,鄉愁就是體驗,感謝作家孔明的善感之心,熱切之眼,動情之筆,為我們記錄下那過去的場景,絲絲縷縷匯成汩汩流淌的鄉愁之溪,洗濯我們疲憊的心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