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鳳凰山巍峨,月河水潺潺,兩岸綠柳搖,新樓立兩旁。我正哼著歡快的小曲兒,驅車穿過秦嶺巴山間的高速公路,向著“絲路之源、金蠶之鄉”石泉方向駛去。
下了高速,踏上石泉縣池河鎮山道,兩岸美景,盡收眼底,青山連綿,石泉境內漢江最大的支流池河,在這里扭一扭身段,彎出一片沃土,這里水草豐盈,田疇平坦,桑樹排列,牛兒歡暢,老農們在耕耘;村女們在采桑;牛背上的八哥,晃晃悠悠;桑林中的歌聲,飄飄蕩蕩。好一派新時代池河風光。
走近農戶,屋舍前后,桑樹掩映,夏風吹拂。好客的池河人,笑吟吟邀我屋里坐。
石泉興蠶,古今盛行。石泉被譽為中國蠶繭之鄉,養蠶歷史悠久,遠在西周,就有興桑養蠶的記載。1984年,池河鎮村民譚福全在池河灘意外發現了“鎏金銅蠶”。他拒絕了文物販子想要收購的企圖,借了路費去往西安,鄭重地捐獻給了省博物館。后經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證明這是朝廷獎勵蠶農的信物。于是,這片土地上便有了“鎏金銅蠶”的傳奇。2017年,“鎏金銅蠶”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又一次散發出熠熠生輝的光芒。這個來自古老絲路上的信物,首次向世界公開講起了來自東方的文明故事,也給絲路故里安康石泉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
漢子領我走進蠶室,流水般的輕音樂縈繞身心。見我疑惑不解的樣子,漢子滿臉笑容地解釋:“這是給蠶寶寶聽的哩!聽了音樂的蠶寶寶,進食快,生長快,出繭率高,養期縮短好幾天。”漢子把桑葉捧上蠶箔,這些白玉般的小家伙,在輕音樂下,昂起頭,沙沙地吃著桑葉,我聽見春風吹過松林的聲音。問及養蠶的技術、收入等情況,漢子的話匣子打開了:“現在我們養蠶,從粗放,走向精細化,咱鎮上統一指導,統一管理,統一收購,養蠶專家指導,養蠶時一天跑我家三次,腿腳勤快得很。說起收入,不瞞您說,春夏和晚秋蠶的收入就是這個數。”說完他伸出一個巴掌。
呵,不小的收入啊。十年前來這里的情景,電影畫面般在眼前舞蹈開來——
我的一位遠房親戚老羅,就是池河鎮人,五十多歲,他在鎮上負責統計工作,落座后沏茶,招待我的是四菜一湯,菜少得能見碟子底兒,以茶代酒。飯后我們參觀池河鎮的桑園產業,察看春蠶養殖的盛況。鎮是養蠶大鎮,人均一張蠶一畝桑,蠶桑是黃金產業,走在鄉間的大路上,滿目青翠,花兒綻放,鳥兒鳴唱。但老羅卻說,粗放式的養蠶,只能利用一小部分桑葉,大部分桑葉浪費掉了。缺乏技術的遺憾,化成老羅一聲揪心的嘆息:“守著金飯碗,卻吃不飽飯!”撫摸著比巴掌還要大的桑葉,我的心中不時涌起陣陣難言的惆悵。
“娃子他爸,陪客人吃飯啦!”女主人立在灶門口,手搓著圍裙,將我拉回到了現實。
好一桌豐盛的佳肴!土雞燉板栗,臘肉炒土豆粑粑,油炸蠶蛹,青菜炒豆腐,酸菜炒魔芋,苦瓜蒸肉丸,八熱八涼,拼滿八仙桌,酒有三樣,六年西鳳,蜂糖李酒,蠶蛹柿子酒,任我挑選。蜂糖李酒是主人家后山果園里的蜂糖李釀制的,喝一口,甜滋滋、涼絲絲,酒香果香一起走進靈魂,蠶蛹柿子酒,是保健酒,滑膩膩,香噴噴,有一股醬香的味道。好客的男主人,一杯又一杯敬我酒,我一杯又一杯回敬。
心兒醉了,醉在這絲路故里,醉在這金蠶之鄉!男主人陪我坐在院壩前的桂花樹下喝茶,醒酒,我們天南海北地聊,聊身邊一點一滴的小變化,以及這十年來的翻天巨變。
太陽偏西了,緋紅緋紅的斜陽從西邊射下來,落在了蜿蜒的池河上,河邊的池河鎮也在一片淡淡的紅霞中,起飛的白鷺在紅霞中翩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