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雪蕓
2022年3月,安康市老年大學太極系來了位新教師,他就是市審計局退休老干部陳國進。他以太極拳教師的身份出現在教室里,讓認識他的學員深感意外和驚奇。當你知道他為此奮斗的故事,你定會由衷敬仰。
2018年2月,陳國進從領導崗位退居二線,隨即在市老年大學學習喜愛的太極拳,自此,他與太極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太極拳李老師的教導下,他一學就是4年。除了上課,他全身心深鉆細研國家規定的楊氏太極拳系列教學課程,包括太極劍、刀、雙環及功夫扇等器械,同時兼修陳氏和孫氏太極拳種的競賽套路,他無一不學,無一不深究,每一分努力都不會被辜負,每一分堅持都將會有收獲。他的努力和執著,得到了市老體育協的認可,被授予太極拳二級教練員、裁判員稱號,并被市教育體育局批準為國家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
所有看似輕而易舉的背后,都是竭盡全力的付出。教學太極拳技很不簡單,不僅要把動作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更需要一招一式身體力行的正確示范。“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當好教師。為了盡快把握好動作準確要領,提高動作質量,他以歸零心態再出發。一苦練基本功健體。他堅持早上六點至八點,晚上七點至九點,天天站樁、走太極貓步、步行步法以及柔韌度等訓練。一位年過花甲的男士,能做劈叉下腰,這得需要多強的毅力與持之以恒!二勤練拳架修身。打太極拳首先講究立身中正,含胸拔背,虛領頂勁,身體的一切歪斜、挺胸、翹臀、勾背都是行拳的“禁區”。為避免錯誤姿勢的出現,他按太極拳套路標準動作訓練自己,無論酷暑與嚴寒、晴天與雨天,六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就這樣靠日積月累,汗水揮灑,靠老師指導,與拳友切磋,靠網絡視頻學習,硬是將拳架、步法、步形和身形訓練規范到位。這是對“勤,天下無難事;時時做不懼千萬事”最好注解。三善鉆理論明理。太極拳博大精深,要想少走或不走彎路,除了苦練,更需掌握規律,只有做到自己明理,學員才能聽得明白入心。為此,他先后購買了《太極拳全書》和李德印、邱慧芳、陳思坦等十余位太極拳界名人著作、影像視頻,進行系統學習,達到內外兼修。之所以他的課堂講練如魚得水,其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動作優美飽滿,是因他把對太極博大精深內在文化“悟”出后,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和動作,傳遞給學員。四讓熱愛變成事業。由喜歡到熱愛到研究,他不僅把太極作為退休后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習慣,更是通過“學、練、研、悟、授”,將太極拳變成了新的專業,并融進了老年體育教育事業之中。一個人想要在某一方面成為佼佼者,僅有喜愛是遠遠不夠的,能做到“難行能行,難為能為”,才是成功的秘籍。身教勝于言教,他用行動激發了所有學員和大批太極拳愛好者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激情。
被聘為太極系教師后,課堂上,他教學嚴謹、拳法規范,每一個招式的動作要領、攻防含義他都了然于心,“打拳要打明白拳”不僅是他教學的座右銘,更是他人生哲學的體現。他不但教學員知其然,更讓他們知其所以然,他說,太極拳是憑借形體動作來表達一種內在文化和精神追求的體育項目,所以,理解拳要從“內”慢慢領會。課上他有著超乎尋常的耐心,對學員的錯誤哪怕是腳手上細小的問題,都會耐心糾正。課間他不休息,教學員如何正確地熱身、走太極貓步、站樁等要領。
沒有日復一日地打磨,哪有后來的得心應手。扎實的拳技,豐富的理論,極具親和力的課堂氛圍,靈活的教學風格,圓潤流暢而有力的動作,無不透露出太極的精髓,深深吸引和影響了廣大學員。兩年里,他擔任了楊式24式、40式、37式、42式、48式、85式太極拳和32式、42式太極劍的教學工作,完成了25個班500多人次的教學任務。
每一學期課程結束,他都組織教學結業展示,200余名學員相互觀看,這既是對學員拳技的考核,更是希望這種全員參與的廣泛性和對外交流的宣傳性,讓更多的人共享太極拳帶來的健康和快樂。
團體利益大于個人,方能成就驚人的業績。陳國進不僅關心校內學員的進步,而且關注校外眾多太極拳愛好者,為了讓他們走出“小家庭”,融入“社會大舞臺”,引領更多退休老年人樹立“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觀念,2023年,他組建了安康市老年體育協會太極拳展演團,并任團長,籌備并組織了三次300余人參加的太極拳展演活動;今年初,他又組建了安康市老年教育協會太極拳演練團,開創本市老年教育協會太極拳演練先河。三次組織200余人的大型活動再刷新篇章,在社會上產生了滿滿的正能量,用健康、達觀的精神,抒寫晚年生活的觀念更是深植人心,影響深遠。
所有的一鳴驚人,都是厚積薄發。前后六次大型活動,創安康太極拳展演規模記錄,史無前例,成為安康市全民健身的一張靚麗名片。《今日頭條》《安康日報》《安康電視臺》《安康新聞網》等媒體做了宣傳報道,影響力深遠,為帶動安康市全民健身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將成” ,從一個太極拳“小白”,把自己鍛造成一個內外兼備的專業教師,成就一番新的事業,讓人心生敬仰。他的作為讓眾多人明白:追求的后面沒有句號,人生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歲月不是在身體上流逝,而是在心態中生長。誰道人生無再少?老年人也可以不斷尋找屬于自己的機會,老有所為,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