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佑學
路在腳下,更在心上。
“一條路,落葉無跡\走過我,走過你\我想問,你的足跡\山無言,水無語\走過春天,走過四季\走過春天,走過我自己\悄悄地 ,我從過去,走到了這里\我雙肩,馱著風雨\走過春天,走過四季\走過春天,走過我自己……”這首由陳彼得演唱的經典老歌,以宏闊的視野、奔涌的詩情和豪邁的旋律,承載幾代人共同的記憶,好似一把時間之匙,打開了我們心中懷舊之門。
整首歌,詞曲優美,傳唱悱惻,表達哲學,寓意深遠,每每吟唱,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一條路》穿越時空、矚望現實、通向未來,讓人們在跌宕起伏的時代潮流中保持樂觀、積極、向上態度,堅定信念,戰勝困難,追逐夢想,去修筑拓寬屬于自己的那條路。這也是經典永流傳的精神內核所在。
當藝術上的一條路,與現實生活中的一條路重疊的時候,故事就產生了。每每輕唱這首歌,我的眼前和心上就有一條路愈發清朗、闊達、歡快地延伸著……路變成網、網聯通山河,就這樣漫無邊際地驚艷四面八方,輻射廣袤原野。
光陰逆旅再回首,1989年的春天,我從千里之外騰格里大沙漠深處一座軍營里回家探親。乘火車,倒汽車,穿戈壁,翻秦嶺,在石泉縣城住了一宿。翌日坐班車,回迎豐區管轄的云川鄉高澗村老家。班車只能開到迎豐街上,余下20多里山路只能靠自帶的“11號”車跋山涉水。
20多里的山路,差不多消耗3個多小時,中途爬了兩座山,還兩次挽起褲腿過池河。當兵5年第一次休假,帶的東西比較多,兩桶青油、給老人小孩購買的水果罐頭、麥乳精,衣物等等。負重多,山路險,走走停停,汗水浸透又慢慢風干,衣褲上留下一塊塊泛白附汗帶鹽的“地形圖”。
路,還是原來的崎嶇山路,彎彎又曲曲,忽上又忽下,荊棘叢生,雜草擋道。蜿蜒奔騰的池河,也只有在凜冽的冬季才搭建簡易木頭橋,平時往來的山民,只能蹚水過河。趕集的婦女、上學的孩子,常?粗@條生命的河水犯怵。
家鄉群眾年復一年的,就在這樣的山道上河溪間,將打下的谷物和山里特產肩挑背馱到迎豐集鎮上售公糧、賣山貨。以物易物換回所需要的油鹽醬醋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這里雖不是蜀道,抬腿行走卻異常之難。鄉民們對于一條路的渴盼,由來已久。
回到部隊,家鄉的這條路的困擾,我吃飯不香,睡覺難眠。整理思路后,冒昧給時任安康地區行政公署專員寫了一封信,反映家鄉群眾行路難、生產生活極度不便的情況。懇請解決為盼。
1989年的5月底,我收到安康地區行署辦公室回信。信中說“根據行署專員批示,已與交通部門進行研究,并作如下答復:迎豐區至寧陜縣鐵爐鄉路段,屬跨縣斷頭線路。全長17公里,修通此路需要資金170多萬元。目前地區交通局擠出1.7萬元資金已經完成測設工作。交通部門將向上級反映,爭取修路資金早日到位,待計劃下達后,重點予以安排,及時組織施工。”鴻雁傳書情切切,筑路有望福一方。政府有了回復,真好!
猶記得,1984年的晚秋,正是陜南山區陰雨綿綿的季節。秋轉冬,天漸寒,河湍急,由于水大流深,我的褲子及胸膛以下全被河水浸透,踏著泥濘山道,步行20多里趕到區公所集中,在縣武裝部換上冬裝后,坐著綠皮火車,一路向西。
換下濕漉漉的衣服讓父母帶回家,在搖搖晃晃的火車上進入夢鄉,我夢見隆隆炮聲,那是開山炸石的聲音,夢到逢河架橋,那是溝通山水的壯舉。做著一個沒有醒來的美夢,我走進西北邊陲的軍營。
五年過去了,山河依舊,道路亦然。這條公路啥時候能開建?已成為兩縣山區群眾最大最急切的心愿。
1992年5月,當我從甘肅調回安康軍分區時,迎豐到鐵爐壩的毛坯路基本打通了。從立項,到安排資金測設,再到完全修通,也就三到四年時間。一條困擾多年的“斷頭路”終于變成雨天晴天暢通無阻的產業路和幸福路。
這是一條修到村民心坎上的路。脫貧攻堅戰沒有完成以前,整個安康地區屬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川陜革命老區,所轄9 縣1 區都是貧困縣,其中深度貧困縣4個。這里翠綠滿山,多是荊棘雜草,滿眼碧水,掛在山坡上的地卻用不上水。正因為大山王國長期以來絕對貧困,先人們才起了一個寄寓著無限厚望的地名——“安康”。
安康窮,缺項目,更缺資金。要知道20世紀80年代末乃至2000年前,整個安康地區財政狀況非常緊張,能夠擠出資金修建一條區鄉級公路(斷頭路)實屬不易。這也表明代表黨和政府公信力號召力影響力的地方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善于聽取群眾意見,勇于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他們的常懷公仆之心執政為民,實干興邦敢于擔當,就是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把一件件小事、實事做成,辦好。群眾的期盼,就是黨和政府工作的著力點。
1993年,這條串聯安康、石泉、寧陜三縣,連接西安子午道南段最便捷、距離最短的“腸梗阻”道路建成通車。消息傳開,十里八鄉的群眾熱情高漲,燃放鞭炮慶賀。
1995年春節前后,池河兩岸的村民都用上照明電,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拉一下開關,光明就來了。沿河兩岸的百姓結束了長期點桐油燈、煤油燈的歷史。電飯鍋、電風扇、電話、電視機、電腦等代表現代文明的家用電器和娛樂方式也在這里安家落戶了。
公路通,一通百通。進入脫貧致富新時代,國家對這條公路進行升級改造,現已建成雙向通行的柏油路,古老子午道變坦途。各式各樣的摩托車、小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一幢幢移民新村拔地而起,群眾全部由高山安置到選址宜居、交通便捷、居所安全、環境優美的新社區。山里人購物、生產、生活、上學、就醫都變得方便起來。
生活在這里的村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走一腳好路。天晴腳上不沾灰,下雨腳下不沾泥。村里的太陽能路燈照射在稻田里,綠油油的禾苗像是接受陽光,又像是得到雨露,更像是我們的黨和國家,把溫暖和陽光灑向田園,惠及八方。
山里的夜晚靜謐、祥和,稻田里的蛙聲也在歌頌新時代,歌唱新生活,這里的新農村建設達到前所未有新高度。
每每看到已經發黃變舊的信箋,我就感嘆:人民的公仆善于傾聽群眾呼聲,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落實在一言一行中,落實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上。
歲月的河,奔涌流淌。心上的路,綿延芬芳。腳下的路。靠雙腳去走,心上的路,用心去構筑。有路有光的日子,在臉上閃爍,在心里開花。心上的路,連黨心,接民意,通山河,達世界,F如今這樣的幸福橋、民心路遍布秦巴山區,遍布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