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啊妮
紫陽在陜西是一個獨特的地理,也是具有獨特個性的存在,它兼具巴山蜀水的特色和遼闊的高原氣質,但無論如何,這里的歷史和文化沉淀是深厚的,迷人的。近來讀了紫陽這片山川誕生的詩人和散文家們的作品,就能強烈感受到濃郁的“鄉土文化”的沖擊,體現在表現對象、內客主旨和精神趣味等諸多方面,由此也能引發出在新時期現代語境下,關于“鄉村”的詩性和藝術書寫,其價值取向和審美問題。無疑,生活在紫陽的文化人,尤其是詩人和散文家,在這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顯著的,濃郁的浪漫情懷,鮮亮的文化底色和舍割不了的鄉土之根,成就了紫陽鄉土文學文化場域的興盛。
我在讀了紫陽詩人鐘長江、葉松鋮、張斌及相關的作品后,感覺他們的文字,流淌著樸實和真誠,無一例外,家鄉泥土和河水的香氣,山川的霧,明暗閃現里的人影,起伏的號聲,平靜的敘述中靈動的思想,讓我印象深刻。當然,他們的視野并不是局限的,雖身在紫陽山水之間,也周游天下,在異鄉抒發特殊的情感。所以,紫陽的鄉土文字已呈現多維、更廣域的文化輻射,面向更廣闊的空間、兼容天下的寫作趨勢。畢竟一山一水阻止不了他們的腳步,更難讓他們滿足于家鄉自然的庇護,但又自覺于內心將外部世界的所見與鄉土比較,當然這種比較總有不變的答案的,那就是家鄉總是最美、最溫馨的,而且在他們的詩中,家鄉總繞不過去,它或隱或現但一直存在。
鐘長江的鄉土詩歌顯然擺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懷舊和愁緒的書寫,更多一種大氣和明亮。他的詩集《時間深處》,他是把“鄉愁”放到抽象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展開的,過往和如今,時間的淺表及深處,詩人作為時間的“載體”,就可能產生含混的時空交錯感,詩集中第一輯“傾聽歲月”主要是時間的敘述,空間是敞開的、沒有特定邊界的,比如“立秋”和“白露”讓我們想到的是宇宙的時間,其空間只是內心的一個存在;第二輯《疏影屐痕》則主要是空間的敘述,通過對一系列空間地理位置的感性審美,把握內在的生命旅程,如“雙溪寺”“黑龍洞”“茯茶鎮”等“空間”的標識和具象呈現,它們不僅屬于地理的,也屬于歷史、文化、思想的,是一種精神空間。這本詩集,沒有收入過往艱苦歲月的點滴記憶,也沒有新舊生活變化的嘆喟,既有編輯叢書方面總體因素,我相信與詩人的審美態度和方式也是相關的。鐘長江的詩歌總體上是誠懇的,語言樸實中閃爍著靈韻,他的文字也是成熟的,所表達的內在經驗雖沒有很多驚人的發現,但仍很認真地追求突破,如《古鎮流韻》中:“炊煙是倒淌的淚/藍瓦瓦的天幕上/原上草咳出一粒粒的思念和疼痛”,同時由于他的詩歌技藝方面的純熟,在多維散裂意象組合上,讓每一首詩都能抵達完整,總體上也都是個性表達。詩人是忠于內心、也是忠于自己的,我相信他在詩中流露的情感是真切的,經由個體生命求真意志濯洗的詩,是任何寫作技巧所不能替代的,因為人生總有某個特殊階段或事件深深影響過命運,成為歷史的瘡疤和隱痛,也就可能在書寫中,獲得一種深刻體驗。
葉松鋮的散文詩令我耳目一新,他的詩集《時間的露水打濕了葉子》流露出禪意的哲思,尤其是第一輯《世俗哲學》中的文字,是對時間、空間參透后頓悟或智慧的析出,其哲思本身也早已超越了題材所涉具象,比如《木質的椅子》中的“椅子”,詩人完全是從另個境界觀察它的“木質”。我一向認為,散文詩這一體裁是很難把控好的,它的靈魂仍是內在詩意,文句自然形成的韻味。散文詩更著重于整體的詩性表達,而不拘泥于孤立的句子或詞,一定意義上,散文詩傳達給讀者的,是較詩歌更清晰的或明確的內蘊,首先是他借這一文體,注入哲學性的埋設和思考,正是散文詩敘述上的一點便利,而更好地從單一煉意造句中,從容大度地鋪展開來,走向更深邃又多維整體的結構治理,不是通過句子和詞,而是經由一段或一片文字表達其關聯性和核心思想內容的突出,表達的也是整體凝結之力,體現的是更為開闊和自由狀態。如《戀語》中:“看麥子站立的姿態,是否還像我們的內心一樣飽滿!”,再如《悲憫》中:“很多年以后,一粒胚芽會長成一道風景”。他的《過往》(組章)可以說是對生命的思索和反省,因而也是很扎實可靠的文字,散文詩這一體裁既為詩人從沉重呆板的現實生活中脫將出來,又不會陷進想象力和幻覺的陷阱,流暢又轉折的話語組合,反而成了詩人準確表達生命體驗復雜性的合適工具。我更關注他有關鄉土的寫作,在他《紫陽與一個道人的傳說》中,詩人借“道人”張伯端在紫陽面壁修煉的意象,烘托出了一個“神性的紫陽”,這首詩寫得很開闊,從精神層面寫鄉土,擺脫現實地理的“實用性”,大概也是散文詩與散文的一個分水嶺。詩人很善于以“組章”的形式,展開一個主題更豐潤多截面的肌質,如《清明抒懷》8首,正是詩人借此特殊日子對“鄉土”的抒情:“一滴淚在春天流下來,絢爛了正在復蘇的時令”,“儀式簡化了,柴扉中升騰起世俗的光景”。《倒計時》(組章)是詩人對“時光”的宇空觀的思考,葉松鋮詩中很多“不可言說”的表白和意象堆砌,呈現出事物在時間靜流中非理性的神秘,如詩中:“此時,嘀嗒聲劃過思想的熒屏,宛如一把鋒利的小刀,觸動了肌膚的表面,于是一線深紅慢慢滲出”等,表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神性的物象,這種神秘,更多的也在于時間與歷史久遠所沉淀下來的神秘性,反映在詩歌當中就有一種震撼人心的詩性力量。
張斌的散文則是另一種鄉土書寫,他寫的很多文章,反映的是他的另一個故鄉:新疆。但紫陽是他的故鄉,而他的童年和青澀歲月,又留在了戈壁灘上。所以我們讀到了在這兩個故鄉之間橫跳的一種情感狀態,他更屬于哪里?也許是他終身不能回答的問題。所以當我剛讀完《酸味辣味酸辣味》寫安康小吃的文字,下一篇又讀到了《戈壁灘上的炊煙》,從文學的意義上來講,童年的經歷可能對于一個人文藝方面的影響更大。所以我也從他回憶童年時光,在新疆的生活場景,感情更為細膩濃郁,也更感人,如他寫炊煙的一段文字:“有風,風吹著它,變得彎彎曲曲,像一條曲曲折折的山路,自己扶著自己努力地向上攀登”,回到老家紫陽的他,已是一個少年,所以兩地情感的糾結,本身也是個創作“資源”,很多文章,便是兩地風光和生活的比對和沖撞,如《誰在崇山峻嶺間翱翔》,就是對已身在大山區的他懷想騎馬奔騰的日子。張斌的散文,史料翔實,考據性強,且文中所列舉的史實和故事,有極強的鎮定感和說服力。他對事實的篩選是精準的,文中“抒情”的部分很克制,用具象和現實的自然流淌,不經意間感人——往往更深遠地感動讀者。如《北疆的老屋》,有聲有色,一點點把讀者代入,貼近了那個有矮小羊圈的老房子。張斌散文對文字敘述的總體把控力極好,而且從文中也看不到他刻意雕琢的痕跡,他對故事的敘述有十足的自信,源自所講皆是事實,沒有故作編造和無端想象,這大概正是散文的魅力。散文和散文詩的最大分別,前者言實,而后者言虛!蹲娓笍臋n案中爬起來》這篇散文,記敘了一個家族的故事,情節復雜曲折。通過散文《深山覓古建》《別有洞天盤廂河》《古鎮雙橋》《木蘭峽》等,對陜南一帶聞名的風光有了確切了解,不只是地理風光的,因為作者深情的文字,也讀到了一種精神,或山河的壯美,這種空間的“美”,在一瞬間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征,對于這些景象所承載的歷史分不開的,一座橋,或一條河,也是久遠時間的象征,他們還在緩慢地變化當中,我們的社會形態和社會歷史也在瞬息萬變,所以這些散文也讓我們對“鄉土文字”所能起到地對時間的美學思考,有很大的意義。
紫陽是個迷人的地方,而活躍在這片山川的詩人和散文家們,使得它更為迷人。紫陽同樣不可能置迅速發展大潮之外,它勢必也要找到自己變革的定位,以及新時代的美學呈現方式。當然鄉土寫作作又是一個復雜的命題,而鄉愁是要留存下來的,如果我們能夠提供新的坐標和視野,作出新的思考和寫作嘗試,大膽去打開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題材領域。
(作者系陜西文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