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朝
故鄉是每一個人心中最柔軟的情結,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筆下常常描寫的主題。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特別是陜西文學中,對鄉村,對故鄉的描寫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與陜西作家群大多數人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
如今,許多原來出生在農村的作家大都工作、生活在城市中,但對鄉村生活的體驗仍是他們創作的主要源泉。打拼在城市的人,似乎總有一種“浮萍”一樣的感覺,總覺得無法把根深扎進城市的土壤中。于是,懷念曾經的故鄉成為許多人割舍不下的情結。
那些眾多描寫鄉愁的文章,一方面在喚起我們曾經的記憶,呼喚鄉村純真質樸之美,同時也有一種排解情緒的傾向。還有一些作品,似乎認為曾經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包括那些貧困潦倒的日子和磨難。
我們都曾經歷過那個時代,知道那是多么令人痛苦難熬的日子。如今我們回憶那些時光,要把呼喚純真善美與曾經的困苦痛楚區分開來,寫出歷史前進的足音,與時代同步。如今的鄉村是什么樣子?鄉村振興又面臨著哪些挑戰?在城市與鄉村的角色轉換中,如今的鄉親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這些,都需要作家沉下身子,像柳青曾經那樣,深入體驗鄉村生活。只有感悟透了,才能寫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
關于我拿到的這兩本集子,《時間的露水打濕了葉子》這本散文詩集,語言優美,短小雋永,既有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也有對時光、對空間的感悟,情感細膩,富有哲理。
我們說文學要有文學化的語言。什么是文學化的語言?我的理解是,文學語言是形象化的語言,是能讓人產生聯想與共鳴的語言,是美得讓人不忍放下的語言。就是直白,也飽含豐富的想象。這樣的語言在這本散文詩集中體現得非常充分。如:“在靈魂的高度上,沒有誰能找到標尺的刻度。”“嚼著青澀,在天空下,我們把日子捏來捏去!”
作者葉松鋮對日常生活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感悟力,身邊的一點一滴都能觸發詩情畫意,同時能用優美的形象化的文字記錄和呈現出來。紫陽的山、紫陽的水、紫陽的茶、紫陽的人,作者把對這方土地的熱愛融到詩情畫意的描述中,凝結出散發著瓜果般清香的篇章。如作者在關于紫陽民歌的描述中這樣寫道:“這些天籟的調子,早已化作清新的空氣,飄到哪里,哪里就能生長歡快的旋律。”關于紫陽茶,作者這樣描述:“山南芬芳的味道,從崔巍的屋脊飄起,裊裊如嵐,青瓷茶盅,鵝黃靈動,馥郁纏綿。”這樣如詩如畫,如夢似幻的語言不僅美,而且常常令人心動不已。
《心語與誰》是一本關于陳平軍先生散文詩評鑒的評論集?吹酱蠹覍﹃惼杰姵霭娴乃牟可⑽脑娂脑u價,一下子勾起了我想深入閱讀的興趣,特別是評論的人中,還有我熟識的朋友。于是上網搜了一下,果然搜到了《家譜記》中的一些篇章。關于紫陽的風土人情撲面而來,質樸、純真,充滿著對對茶鄉、山水、對親人的愛。
兩位作家一個長于抒情,一個善于敘事,從他們的文字中,能深刻感受到紫陽這塊土地上深厚的文化情結和源遠流長的文脈。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并不是只體現在有多少文物古跡、文化地標、文化設施上,更體現在一群執著熱愛著這里的文化、熱愛著這里的山水、傳承著文化的人身上。一旦這些人形成了群體,就有了示范效應,有了群眾性,必將對這塊土地文脈的涵養、文化現象的形成起到巨大作用。紫陽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說到建議,我想的是,作為當代作家,我們就要思考文學的當代命題,比如如何讓這些優美的文字更為廣泛地傳播,更好地為現在的年輕一代所看到、所接受,如何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化傳播形式,找到與當代讀者相契合的敘事和傳播形式。
(作者系陜西日報社科教文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