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海婷
歷史長篇小說《蜀河口》全書上下兩冊,70余萬字,出場人物總數高達124人,被單獨章節描述的重要人物46人。小說故事結構百轉千回,內容環環相扣,情節跌宕起伏。如同一幅古老與厚重、滄桑與動蕩的歷史畫卷,將讀者帶入到新中國成立前的蜀河古鎮。
《蜀河口》被市委宣傳部列入“重點作品版權保護”名錄,其文學價值必將在安康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評價道:“《蜀河口》是近年陜西文壇書寫歷史題材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作品。精彩、厚重、悠長。小鎮生態、歷史烽煙、初心使命、美景鄉愁,盡在書中展示。亂世時期的古鎮生活畫卷,蜀河口歷史烽煙的壯美史詩。”
小說開篇便設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年關臘月,陳六爺的貨船被劫,在緊張的氛圍中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陳六爺、包玲兒、熊亭義、馬兆武等一眾人物相繼登場,他們的命運交織,宛如一曲曲悲歡離合的交響樂,在蜀河口這個水陸碼頭上演。當我跟隨小說的節奏,踏上那鋪滿青石板的街巷,仿佛能聽到江邊的濤聲,碼頭的喧囂,以及馬幫駝鈴的悠揚,蜀河口的景象漸漸在我眼前鮮活起來。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蜀河口的種種景象,青瓦灰墻,飛檐翹角的老鎮建筑,無不透出一種歷史沉淀的質感。蜀河口的每一條街巷,每一座宅院,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正月十五的熱鬧場景,包玲兒智斗熊團總的機智勇敢,吉運昌死戰黃教頭的英勇無畏,陳三初掌航會的穩重可靠,這些情節不僅扣人心弦,更讓人對那些角色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共鳴。
在小說中,蜀河口不僅是一個地理位置,更是一個文化的象征。作為一個重要的水陸碼頭,蜀河口見證了無數興衰榮辱。這里既有航會幫派的爭斗,也有土匪潑皮的橫行,更交織著各級官吏的貪腐與百姓的苦難。然而,無論如何動蕩不安,蜀河口的人們始終在這片土地上堅守和奮斗。小說通過這些人物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光輝與陰暗,正義與邪惡的抗爭,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陳六爺,作為航會幫主,外圓內方,深得人心;包玲兒風情萬種,又剛烈不屈,是古鎮中的傳奇女子;熊亭義窮兇極惡,最終落得罪有應得的下場。小說沒有單一地塑造一個擁有主角光環的主人翁,而是將每一個出場的人物都賦予了獨特的性格與命運,他們各有各人的故事,又互相交織,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匯集成蜀河口這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而最為動人的,莫過于小說中那濃濃的家鄉情懷。蜀河口不僅是一個地名,更是作者和無數陜南人民心中的故鄉。漢江的四季景致,春夏秋冬的變幻,以及那永不停止流淌的江水,都在呼應著一種悠遠悠長的鄉愁。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將蜀河口的美麗風光和人文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青石板路、石墻石屋、碼頭上的繁忙景象,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對家鄉的眷戀。
通過《蜀河口》,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古鎮的歷史,更看到了它背后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堅持。小說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他們的努力和奮斗,使蜀河口這個小鎮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無論是貧窮的農民、勤勞的商販,還是勇敢的船工、精明的幫會成員,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演繹著獨屬于他們的精彩人生。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說,《蜀河口》不僅僅是對一段歷史的還原,更是對那段歷史中人們精神世界的挖掘和展現。小說通過對人物的細致刻畫和情節的發展,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在正與邪、利與義的對立沖突中,每個人物的選擇和命運都充滿了現實的意義和人文的深思。
在作者筆下,生活在蜀河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并不是刻板的非黑即白、非善即惡。而是一群善良中透著精明、大度中藏著小算盤的有血有肉的人。這符合現實中人性的本來面目,特別是在蜀河口這樣的經濟繁榮之地,買賣中的鉤心斗角、生意中的計較算計,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十惡不赦如熊亭義,也曾擊潰匪軍保一方平安;精明如徐長安陶老爺之輩,遇水患之年也慷慨解囊,救助受災百姓;公道仗義如陳六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而小說中的無論正反面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和優缺點:陶老爺耕讀世家,經綸滿腹,卻盡干些蠅營狗茍之勾當,以致名敗身亡;陶永平面慈心軟,卻在其父唆使下監守自盜、放浪形骸,所幸能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就連小說中的正面人物陳三,作者也并沒有將其塑造成無所不能的正義化身,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個命運悲慘、遇事略顯優柔寡斷的地下工作者。細細品味書中人物,人性的復雜與深邃展露無遺。
蜀河口的歷史,是一段被時光塵封卻充滿傳奇的歷史。在閱讀《蜀河口》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是在看一部小說,更是在聆聽一段古老的傳說,一個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故事。作者通過小說,將蜀河口的歷史風貌和獨特文化,用文字再現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偠灾妒窈涌凇肥且徊恐档眉毤毱肺兜拈L篇小說。它不僅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更有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和對人性的深入探討。通過這本書,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蜀河口的美麗和歷史,更是那片土地上人們的堅韌和不屈。正是這種精神,使得《蜀河口》這部小說,在眾多的歷史題材作品中,顯得如此獨特和動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讀到這本書,感受到蜀河口的魅力,在觀看這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同時,激發更多的人加入傳播安康文化、歌唱安康、建設安康的洪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