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大鵬
鎮坪縣位居陜西最南端,歷史上曾是偏遠落后的代名詞。盡管如此,鎮坪人接受進步思想、追求幸福生活的腳步卻從未停息。
清代著名方志學家章學誠先生說“邑志尤重人物”,人物志是“志中之志”“志中之髓”。鎮坪史志文獻較好地吸收了這一理念,使史志人物更接“地氣”。2004年出版的《鎮坪縣志》,第29卷專設人物志,載有入傳人物25人,人物名錄53人,其中革命烈士13人。2020年出版的第二輪《鎮坪縣志》,第34編專設人物,分人物傳、人物錄、人物表三章收錄300余人。
上竹鄉大壩村的于振瀛兄妹、曾家鄉向陽村的張孝德,是鎮坪早期接受共產黨新思想,并積極投身革命的優秀代表。
長期在隱蔽戰線秘密為黨工作,被譽為“紅色教授”的于振瀛,“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憤而反蔣遭關押。1929年,被陜西省主席宋哲元釋放,東渡日本,就讀于早稻田大學。1935年,中共黨員藩裕儒電召其回國,接受黨的領導,長期從事情報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1952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任副團長,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參事等職務。
從小目睹山區人民貧苦生活的于子凡,雖為女子,卻有著有淳樸的反叛思想和堅強勇敢、不畏艱險的性格。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北平市學聯黨支部書記、中共北平市委秘密交通員。1940年初到西安治病,同時開展秘密工作。以家兄于振瀛的國民黨上層人士身份作掩護,開展抗日救亡群眾運動和軍運工作,掩護同志,保存和輸送機密文件,搜集情報。1946年,受黨組織之命到沈陽開展秘密工作,為遼沈戰役勝利和東北解放作出了貢獻。
張孝德接受了紅軍部隊的抗日主張,后借機率部起義投身革命的。1936年8月,他接受中共西北特支領導,參加過平型關大戰。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調赴延安,任陜甘寧邊區師范學校教育主任,帶領學生開荒、挖窯洞、防空洞。新中國成立后,歷任22軍政委、中共安康地委第二書記、行署專員、陜西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務。1959年調安康行署工作。1964年10月,出席省人民代表大會,省上領導見其病情嚴重,勸留西安治療。他說:“等我將會議傳達了,工作安排以后,再來安心治療吧。”回安康未及半月,病情嚴重惡化,直至逝世。
出生于曙坪鄉的馮祖維,潛心研究黃連種植技術,使產量提高76%以上。1958年光榮出席全國群英大會,榮獲國務院頒發的金質獎章和獎狀。此外,還有出生于洪石鄉,醫德高尚、醫術高明、重義輕利、濟世救人的杜藻翔;出生于上竹鄉,治學嚴謹、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賴鐘毓;出生于石砦鄉,終身熱心地方教育事業,矢志辦學,力主改革教學制度,桃李滿南江,被譽為“太老師”的楊少卿等人物。
鎮坪史志還記載了客籍人物解放鎮坪、熱愛鎮坪、建設鎮坪的感人事跡。如1946年7月,新四軍江漢軍區一部派連長馬運輝、排長王佩福、張輝遠到鎮坪先頭偵查,不幸被反動政府捕獲,為鎮坪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55年,鎮坪縣人民委員會在縣城修建烈士陵園,將3名烈士遺骸遷葬園中,撰文立碑紀念。浙江建德人胡進堯在鎮坪教育戰線愛崗敬業,熱愛鎮坪,樂于助人,慷慨解囊資助貧困學生,在帶領學生文藝調演途中不幸車禍遇難,年僅29歲,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重慶奉節人易大賓,醫術高明,講求醫德,熱心為群眾治病療傷,即使窮困潦倒也為群眾免費醫療。重慶巫溪人李金山,為貧窮農民治病,多數情況不收取診費藥費,甚至還周濟貧困患者錢物,把自己積累的醫療經驗無私傳授給鄉村醫生、衛生員。
鎮坪史志人物,事跡感人至深,精神歷久彌新,如同閃光之星,交相輝映,其深入骨髓和靈魂的教化作用不可低估、彌足珍貴,鎮坪史志已成為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有說服力、感染力、吸引力的鄉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