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 王仁菊
這幾年,單位在老八仙下屬的正陽讓河聯村,每月都要去上一兩回。見識了許多山珍,學得一些有趣方言,嘗過不少高山綠茶,聽了一肚子的掌故。跑得多了,久了,心里就有了情分,村子就成了自己的村子。逢人就好夸個口,說咱讓河的啥啥多好多好!山珍野菜本就有個節令,倒還好,只高山綠茶喝慣了,口就刁了,慢慢就覺著低山茶差了一點意思,一口就能咂摸出味兒來。
讓河屬于大山深處的村落,位于化龍山腳天書峽景區最深處,因縱貫全村的讓河而得名。讓河的好山好水好茶好石頭在縣里都是有名的。河水清得可以照見魚在水里呼吸。石頭是光亮渾圓的麻骨石,小的指拇蛋兒大,大的能躺下三五個人。河把一條縱深二十余公里的大山分成兩半,不偏不倚。村民沿河兩岸散居,左右都是蒼茫大山。山里沒有田,人戶周圍是莊稼地或茶園,茶樹從邊頭地垴一頭扎到林子深處。因而,讓河常有林下采茶的說法,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林子深處山珍眾多。尋常的野天麻、當歸、黨參、山菌、野菜遍山分布,珍貴的紅豆杉、鴿子花數量可觀,偶有幸運的采藥人,還能意外采挖到七葉一枝花、頭頂一顆珠這樣的奇珍。頭頂一顆珠,江邊一碗水,文王一支筆,七葉一枝花,被贊為“神農四寶”,自古就有還陽草之稱,說是神草也不為過。在早,茶也是藥草。陸羽《茶經》里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迸c平利毗鄰的神農架就是神農采集藥草之地,傳說他的藥葫蘆至今還留在這“華中屋脊”的綠色寶庫里。
山里終年云霧繚繞。每日太陽不是從東方冉冉升起,而是自云霧深處拼命掙脫出來。
村里的老人們喜歡晨起到河邊洗臉,望水。他們望水其實是望天,從水面和魚的泳姿中察看天氣陰晴,日頭大小,好安排家里的農事或茶事。在讓河,農事和茶事一樣要緊,或者說是一回事。村里家家都興茶,都制茶,都喝茶,都愛茶。
我也喜歡晨起去河邊,沐著霧氣與這些半農半茶的老人家聊天。他們心里都有一本譜,擺起龍門陣來就像撬開了個天然寶庫。我在村里聽得了許多趣聞,還結識了幾個忘年交:鎮文書老吳、獨臂子老黃、老頑童劉老師、茶老板王波。他們都是各自領域中的高人,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他們通曉這一方山水的脾性,生靈的脾性,花花草草的脾性。當然,各人也有側重。若說共通點,那就是都愛這一方水土,都愛這一方人情,都愛這高山草木,都愛喝這高山綠茶,說話都有點云山霧罩。我常與他們討教,心里都當老師敬著。
老吳是個“百家通兒”,生在山里,長在山里,工作在山里。據他說,退休了還在山里養老。當地山上跑的,水里游的,空中飛的,開花的,結果的,有毒沒毒的,就沒他不知道的。文書工作是個萬金油,經見多了,人就成了精,別說人的心思,鬼的心思都瞞不住他。老吳高就高在泥漿子里打滾,心里凈透。我們在村上開展工作遇到難處了,都找老吳,多難交涉的事,他都能三錘兩梆子解決了,一個笑模樣從頭到尾不蔫兒。
劉老師年近古稀,跳脫的卻像一只猴。第一次遇見,就被他的柿子“綁住了嘴”。我和同事打樹下過,劉老師爬樹上摘柿子,問是哪里客人,說是聯村的,他就極熱情地從樹上跳下來,分柿子請我們嘗。說高山柿子下樹就吃,甜,味道賊正。我們狠咬一口,澀得說不出話來。他在一旁哈哈大笑,頑童一樣。劉老師在村里是個什么角兒,我一直沒捋抹展。他豪爽好客,好開玩笑。大口吃肉,大杯喝酒,粗門大嗓說話,卻繡花一樣盤酒盤茶,喝茶的盅子不到酒杯子一半大。酒喝自釀的糧食或果木酒,一色兒加野蜂蜜,一斤蜂蜜兌三斤酒;茶,喝讓河綠茶,專挑撂荒的老園子自采自制;好與人逗趣,閑了、天氣好了房前屋后轉悠,逮著誰,吃虧撿便宜全憑運氣。遇上我們這樣的倒霉蛋,該著他樂。說他是鄉賢吧,常在園子里糊得一身泥,還在后院挖了個猴兒洞似的酒窖,土壇子、磁罐子、玻璃缸子擺了一地。說起話來也常不著調。說他粗糙吧,又活得細法的不行!吃喝都講究個說道。在村里威信還很高。混熟了,也受用了他不少好吃喝,特別是蜂蜜酒和綠茶。我有時半真半假地贊他是個神仙活法,他就很得意,偶爾還假裝斯文,當然,最多也就神個半盞茶的工夫。
讓河兩岸的許多山,我都是鉆過的,但深林子沒敢去。真正在山林里看到野物、野菜、野藥材的時候少,對這些東西的了解,大多來自“獨臂子老黃”。老黃少年時鉆山受過傷,半只胳膊沒了,村里人叫他“獨臂子老黃”,他也這么自稱。老黃有三樣過硬本事,一是會哄老婆,二是善營謀,三是喝茶講究。把個日子過得蜜滋滋,敞亮亮的。黃嫂子五十出頭,仍能看出年輕時的利落清爽,見天被老黃蜜一樣的酸話哄得眉開眼笑,家里地里都拾掇得妥妥帖帖。老黃的主業是采藥,方圓百里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在他心里都是活的。全村就數他采挖的野藥材好,肚子里的故事多。因為常年進山,老黃不煙不酒,就好一口茶。老黃說,抽煙怕燃了林子,喝酒怕犯迷糊,茶靜氣又清神,是采藥人的寶。老黃喝茶,只喝秋茶。說秋茶綿軟平和,喝了不心焦上火,能解進山采藥的苦乏,還說秋茶是茶君子。老黃識字不多,卻常語出驚人,我討教何為茶君子?老黃說,采藥人祖輩傳下的,說人平和中正是君子,秋茶的脾性和這差不多。
平利是個道地的茶鄉,高山、低山都興茶。高山茶是正宗的山茶,低山茶分為山茶、臺地茶和田壩茶。我喝茶許多年,卻從未喝過秋茶。我的老家在低山,也產茶,但不采秋茶。自清明前采到夏至前后,便再不采摘。茶樹經過三季溫養,在春天拼命抽條發芽,異常發旺。約莫兩個月的采摘,各家足夠備下一年的用量,富余的饋贈親友或零星售賣。因而,在我的印象里,茶,只春天采,或者說只春天的好,秋茶是上不得臺面的。
對老黃的話心下始終存著疑惑,春上與村里的茶老板王波聊起,他盛贊老黃是個懂家子!讓我等秋茶下山見真章。王波是回村興茶的礦老板,說話行事仍像個耿直的農民。因自幼家貧,念不起書,十四歲就到外省下礦。窮的時候,在外面拼命,掙不下錢就不回家,最長的時候連著三年沒回來,有點霸王不敢過江東的意思。后來,靠著實誠和心氣兒,慢慢混成個小老板,掙下一份家業,在山西置了房產,成了家。日子好過了,眼界開闊了,回頭再看窮鄉親,心里更不是個味兒!前些年村里不通大路,山里的東西拉到山外都是寶,可出不去,村里人是抱著金飯碗討飯吃,肩挑背馱的下力,日子還是窮得底兒掉。村里除了光棍漢子多,就是沒娘的娃子多。
讓河是全鎮最大的茶村。其種茶歷史無從考證,村里老輩自記事起,茶園就是個游樂山場,房前屋后都生著茶樹,許多老樹比半樁子娃還壯實,光荒廢的老茶園就好幾個。王波家就在一片老茶園中,自小就在茶園里玩耍,對茶園的感情和爹媽差不多。干部們正苦于老舊茶園無人接手改造,聽聞王波起了意,鎮村領導都心熱得不行!茶園改造前期,舉步維艱,說是流汗、流血又流淚都不為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茶場還真就建成了,梳理了老茶園,蓋了生產車間,請了制茶技師,還與許多村民簽訂了長期用工協議。念著一份舊情,茶場就以老村名命名,叫“松柏茶葉合作社”。
從礦老板到茶老板,人設轉變是王波這輩子爬過得最陡的坡。季羨林大師說:如果用一種物質代表中華文化,那就是玉。后來,有人補充說是茶和玉。玉這東西太稀有貴重,不是尋常百姓能摸得著的。茶就不一樣了,精的,細的,大腳板子,好一口的都能沾沾。評茶論道,古已有之,愛茶之人,多是講究一點說道的,挨著道了,那就沒個深淺。用王波自己的話說,他是錘頭大的字認不滿一籮筐。他對茶的感覺是直覺,看一眼,就能知道好與不好。那是自小在茶園里沾著茶氣和霧氣熏出來的,是這些年喝過的茶留在心尖尖兒上的滋味,卻是道不出來。啥茶讓他看,就一個字“香”,或兩個字“不香”,旁的就沒有了。
我們每次去村委會路過王波茶場,他都極盛情,好茶好果子招待。時常遇到他與人推薦茶葉,憋得滿臉通紅。急了,端起杯子直請人嘗,說:“你抿小口,再喝大口,慢慢咂摸,看香不香?”喝完人家說香,他就高興,再問旁的,他就抓耳撓腮,讓人看著心急。他醉了酒,就嘆息少文化的苦楚。
今年春天,我抽空把讓河綠茶的特點與好處,細細理成一段文字。從茶典記載入手,把讓河茶歷史悠久,高山云霧彌漫,得風露清虛之氣;漫射光豐富,利于茶樹呼吸吐納,茶中氨基酸、葉綠素多;土壤肥沃通透,芽葉鮮嫩肥厚,色澤嫩綠顯毫;高山多花木,茶吸花粉精華,茶香馥郁持久,滋味甘洌醇厚;溫差大、溫度低,茶樹營養物質聚合度高,病蟲害少,天然健康等特點歸納出來,講與他聽。想著多少記下一些,或許能解他困窘。他磕巴半天也沒捋抹順溜,小腳老太太走模特步似的蹩腳。最后按自己的理解歸納為:讓河霧大水好,土肥茶香,老先人都愛喝。還不如一個“香”字有茶韻。
秋茶下山,王波讓人捎了一點來嘗。說今年旱情重,葉芽粗糙,但味道還是香,明年會更好?促u相我是有點失望的,同春茶沒得比。但口感確實綿香,回甘也久。第一次喝秋茶,我并不能確認是否算還好。懷著討教的心思,同一位極懂茶的老師聊起秋茶。老師說春茶是茶面子,秋茶是茶里子。春茶上火,與春陽添火,人便上焦火盛,眼鼻嘴皆火燥。秋茶陰性,正宜秋藏,人喝秋茶氣血不上沖,藏陽于腎,腎主水,靜水流深,亦入脾,脾主土,如土地秋冬歇,人便舒坦了。秋茶是茶中君子,春茶是茶中貴人而已。老師的話自是不假,我心下慨然!遂請他品鑒松柏秋茶,老師是個性情中人,感念王波回村興茶情懷,欣然同意。
次日,老師回復說:“此秋茶條形較粗,茶色偏黯,不過茶湯碧澄,口味也干凈利落,是茶中平民版,好喝實用。如興茶的山里人,質樸而聰慧,條拙而津微。”并囑咐,作為村上產業,可拜請縣茶葉專家就冬管、春夏秋茶采制、簡包設計到村指導,貼合茶質,簡約樸素而不簡慢。思及春上為讓河茶搜羅的簡介,心下汗顏,竟是有些畫蛇添足了。
前兩日,我把老師的品鑒說與王波聽,他很高興。說,我就說高山秋茶香哩,你還不信!明年風調雨順了,芽葉好,秋茶更香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