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康市委書記 郭 青
陜西省安康市位于漢江中上游、秦巴山腹地,屬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區中心地帶,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中屬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安康還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承擔著“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榮使命和政治責任。目前,安康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中,正處在跟進全省步伐、縮小與全省全國發展差距的關鍵時期,面臨諸多兩難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專辟一個部分對生態文明建設加以系統闡述和部署,提出了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些論述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再一次升華,為安康破解諸多兩難問題指明了方向。從近幾年發展實踐看,從安康基本市情出發,只有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才能協調好經濟與生態、發展與民生、當前與長遠、提速與轉型等關系,才能把陜西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陜南循環發展戰略落到實處,走出一條具有安康特色的循環發展之路。
一、深化市情民意認識
為什么選擇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
發展不足是安康市最大的實際,增加收入是群眾最大的愿望。近年來,安康市經濟增速都超過了15%,但由于歷史欠賬過多、發展水平不高,財政自給率不足30%,所轄十個縣區均列入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市303萬人口中,有貧困人口101萬,殘疾人24萬,城鄉低保對象34萬,農村五保戶4萬。2011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7365元、5009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和72%。群眾要求政府提供更多增收機會和大力改善民生的呼聲越來越高。
南水北調帶來強制性制度變遷,安康人民成為國家公共產品的保護者、建設者、生產者。漢江在安康境內流長340公里,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年調水總量130億立方米的82%。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作為華北地區、京津冀城市群應對水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戰略支撐地,安康市既承擔著提供清潔水源的高度政治使命,又背負著限制類開發區帶來的制度變遷成本。近年來,安康市已關閉污染和有污染風險的企業1000多家,年減少工業產值上百億,減少就業崗位10萬多個。
山、水、人是安康最豐裕的資源稟賦,是群眾創業致富的優勢和潛力。“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安康,是全國富硒土壤資源面積最大、最宜開發利用的富硒區,生物多樣性特點突出,有各類動植物3000多種。南北過渡的獨特氣候和“兩山夾一川”的地貌孕育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是生態旅游的目的地和休閑度假的理想勝地。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65種,金、鉛鋅、汞銻、鈦磁鐵礦、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巖、富硒礦泉水、石煤等礦種資源量在全省乃至全國位居前列;安康市是陜西省獨有的水資源富集區,漢江安康段是中國最潔凈的水源,出陜斷面水質長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安康市常年外出打工人口60萬人以上,每年新增城鎮適齡勞動人口4萬人,55萬從事季節性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有很大的釋放空間。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安康經濟社會發展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路線圖。安康市三大現實狀況表明,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國家主體功能區對于安康的定位是限制開發,但不是限制發展,不加快發展就不能實現整體脫貧目標,即使有國家的支持,安康人民“能吃飽,但吃不好”;另一方面,必須循環發展,不循環發展,違背自然、破壞自然,對人與自然之間辯證關系把握不準,發展成果必然受損甚至消失,發展質量最終經不起歷史檢驗。把這兩方面因素結合起來,增強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安康必須,也只有選擇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安康的循環發展責任在生態,優勢也在生態。這就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陜南循環發展的戰略定位,走出一條經濟持續增強、人民逐漸富裕、生態更加優美的貧困落后生態區的發展新路。
在這條道路中,民生為本是目的,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成果屬于誰的根本問題,順民意;循環發展是路徑,統攬了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兩難選擇,合市情。這是把十八大的新要求、新觀點、新舉措融入到安康加快發展、持續發展、協調發展中來,既體現了對安康過去好思路、好做法、好經驗的汲取和堅持,又體現了對安康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的迎接和應對。從現實和長遠意義上講,循環發展就是安康的科學發展。
二、構建循環產業體系
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怎么走?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產業發展是循環發展的命脈。經過多年積累和發展,安康市已經形成清潔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醫藥、安康絲綢、生態旅游六大主導產業,另外,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近年發展迅速,為構建安康循環產業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
構建安康循環產業體系應遵循三條重要原則:一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陜南循環發展“做大工業、做優農業、做強旅游”的總體要求和支持“一縣一產業”更快發展的安排部署。二要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從源頭上把好生態關口。三要注重實現群眾的充分就業,既要城鄉因生態而美,也要群眾因生態而富。
確定產業選擇原則的實質是表明政府“鼓勵什么、支持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通過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產業組織形式的引導,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提升發展支柱工業和傳統工業。新型材料工業是安康保增長的核心力量,必須繼續做大做強。2012年新型材料工業產值增長58%,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53.3%。要堅持大企業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發展、園區化承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提升現有企業,大力支持中國五礦、寶鋼集團、陜西煤化、陜西延長、陜西有色、紫金礦業等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以控股、收購、兼并、參股等方式整合重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推進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提升新型材料工業整體水平;清潔能源工業重點加快安康火電廠建設和旬陽、白河水電站建設;富硒食品工業要全力打造“中國硒谷”品牌,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支持安康絲綢、生物醫藥工業二次創業和振興。桑繭絲生產在安康歷史悠久,目前在經濟占比中的地位逐漸下降。要通過引進下游加工企業,促進絲綢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形成服裝、床上用品等“一條龍”產業鏈條,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提高企業效益并帶動繭農穩定收益。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加大新藥研究開發和臨床試驗力度,重點支持中藥規范化種植和中藥材大品種的深度開發,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全面融入國內外生物醫藥產業鏈條。全市132個環境風險企業多集中在黃姜、原料藥、建材、礦產采掘及繭絲初加工等領域,環境風險基本可控,但隨著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時間迫近,絕不能存在絲毫僥幸心理,以免釀成追悔莫急的災難事故。加大治理整頓污染企業力度,對于超標排放的污染企業一律停止生產,禁止新上高消耗、高污染和產能過剩項目。
(二)優先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生態規律為準則,以山、水、人為基本生產要素,是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的產業。優先發展的理由在于,無論這些產業發展得多快多大,它都沒有對環境帶來污染,也不是高耗能,而且能富民惠民。以生態友好型產業的崛起,使生態環境優勢變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發展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的后發優勢,實現生態資源的充分利用、科學利用。一是山:以山林經濟和現代農業園區為代表。安康市“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資源稀缺,但山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81.6%,農業要做大,必須上山入林。今年年初,安康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山林經濟的意見》,目前已發展特色經濟林130萬畝,規劃建設57個山林經濟園區,其中6個已被命名為省級園區,山林經濟成為安康市循環發展的一張響亮名片。要運用現代企業理念和工業化生產方式,推動山林經濟由種養型向加工市場銷售型轉變,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安康市政府還印發了《安康市現代農業百園建設實施方案》,目前已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54個,其中省級20個,帶動園區農民戶均增收2686元,“市有示范帶、縣有示范園、鎮有示范點”的現代農業示范體系構架基本形成。通過打造一批設施裝備現代、科技要素先進、生產經營規范、物流加工完善、市場對接有效、示范作用明顯、輻射帶動力強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引領全市現代農業快速發展。二是水:以涉水產業為代表。水是安康市最具比較優勢的資源,與全省乃至西北相比有量的優勢,與全國相比有質的優勢。安康市水能資源可開發總量為300萬千瓦,已建成總裝機198萬千瓦;全市適宜水產養殖大水面30萬畝,開發利用20萬畝,2012年水產品產量3.8萬噸,漁業發展增速連年位居大農業的首位;安康市飲水產業快步前進,陜煤集團進入礦泉水高端開發。涉水產業跨度大、業態多、鏈條長,安康在這些方面的發展潛力遠遠沒有挖掘出來。安康市政府近期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涉水產業的意見》,提出按照生態優先、產能優化、品牌優勝的原則,注重漢江流域整體管護、綜合開發、協同創新,圍繞水質、水景、水能,以冷水魚養殖、休閑漁業發展、富硒礦泉水及天然水開發和親水旅游為重點,促進產業帶和產業鏈的合理布局。為盡快改變飲用水和飲品制造業滯后,已邀請“燕京啤酒”、“娃哈哈”等企業來安康考察投資興業。今后要通過利用市內富硒水和潔凈水源的資源稟賦優勢,換取外來資本、技術、銷售渠道,實現產業快速崛起,把安康打造成為西部水城和西部重要的涉水產業基地,實現“水養人”、“人養水”的良性循環。三是人:以勞動密集型產業、三產服務業為代表。安康市政府今年出臺《關于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意見》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率團赴北京和江蘇三市、福建三市招商,先后與深圳凱翼通、浙江金鼎等百家企業對接洽談,一大批東南沿海企業落戶安康市,全市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人數超過10萬人,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值增長62%。要按照“一個園區重點發展一條產業鏈、一戶企業帶動一個社區就業”的思路,每年重點培育10條產業鏈、引進50戶企業、培訓1萬名技術工人、帶動5萬人就業,加強與發達地區縣對縣、園區對園區的合作,立足于整條產業鏈的轉移,大力引進服裝、電子、絲織、裝配、制鞋等上下游企業,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度,努力把安康建設成西部承接產業轉移聚集示范區;安康消費型城市特征明顯,發展型消費日趨旺盛,今后將應用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商貿、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推進信息、會展、創意等智力型服務業發展。四是游:生態旅游。以山水為基礎,以人文為靈魂的生態旅游,是安康實現后趕超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近年來通過提升“一山(南宮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市)”標志性核心景區建設水平,深度開發寧陜、石泉、平利、漢濱四大特色旅游板塊,已經創建國家4A級風景區3個,預計2012年接待游客1830萬人次。今后要加快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加強與國內大型旅游企業合作,加快與周邊知名景區聯接,加大宣傳促銷力度,提高安康生態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力促安康生態旅游業躍升新臺階,從“門票經濟”向綜合產業經濟轉型,從單體旅游產品向旅游目的地聚集,從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跨越。
(三)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工業、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產業,具有技術和資金密集、污染相對較小、帶動性強、規模效益顯著等特點,符合安康循環發展的要求,是改變安康產業結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新生力量。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落地實施了一批項目,以專用汽車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異軍突起,結束了安康不能生產整裝車的歷史,2012實現產值30億元,增長1倍,產值躍據安康市工業支柱產業第五位,全市裝備制造企業已達23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戶,整車生產企業3戶。要加快制定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在出政策、幫準入、給項目、定獎補上下功夫,不斷優化生產環境,促進擴大產能,推動產業快速擴張,把安康建設成陜渝鄂汽車產業合作區及配件生產基地;安康市已經引進了電子元器件、LED照明、電子表機芯等一批生產企業,填補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空白。下一步要利用與關天、成渝、江漢國家信息產業制造研發基地的地緣優勢,在月河川道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園區,謀劃承接產業轉移,為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注入活力;安康正在推進對全局發展具有帶動性、基礎性、長期性作用的十大項目建設,其中陜西安康機場項目已經國務院批準,水陸空立體運輸齊備,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明顯。安康市位于南北交匯處,理論上到全國各地的總里程最短,是物流總成本最低的地方,要制定優惠政策,大力發展運輸、倉儲、配送、速遞,把安康建設成陜川鄂渝重要的區域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四)大面積實施造林綠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綠化既是高水平、低投入的城鄉生態美化形式,也是構建循環產業體系的基礎工程,是山林經濟的應有之義,為涉水產業涵養水源,給生態旅游增添景致。盡管安康森林資源總量居全省第一,森林覆蓋率超過60%,為保持生態領先優勢,市政府提出了“一年種五年的樹,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要求,今年已經大規模、大面積實施造林綠化60余萬畝。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通過省級考核鑒定,實現省級園林縣城全覆蓋。安康市將繼續實施丹江口庫區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漢江綠化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工程,并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漢江綜合整治防洪工程,力爭“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2%,使國土增綠、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
(五)大格局創新產業組織形式。目前安康市構建循環產業體系處在打牢基礎、積蓄勢能時期,大多數企業仍處在初級產品加工階段,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創新產業組織形式迫在眉睫。要加大對綠色、低碳生產方式的支持力度,發揮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初級要素的現實比較優勢,注重從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高級生產要素上培育競爭優勢。創新產業組織形式,以“點線面結合”方式進行園區化產業布局,先選擇引進符合產業方向和環保標準的大企業為“點”,再通過產業鏈延伸上下游企業構建“線”,又以集團化、鏈條化、基地化策略形成產業集群的“面”,實現相互結合、互相促進、橫向耦合、縱向閉合的循環產業發展模式。每個縣區設計2至3個較大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市上抓10個大循環經濟產業鏈,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做好“接環補鏈”,從原料向終端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延伸,從單一產業領域向一二三產連接貫通,從單純的生產向自主研發和品牌塑造延伸,把更多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打造成集群經濟、板塊經濟。
(六)大氣力打造品牌高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推進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本,打造知名品牌是推進安康循環產業發展的第一高地。只有打造知名品牌,才能使安康的生態產品為市場和廣大消費者認知,才能提升生態產品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今年8月,安康市成為央視氣象公共服務播報城市,提升了安康生態旅游的知名度。安康市與中國農科院共建中國(安康)富硒產品研發中心,并組建一個國家級實驗站和設立一個博士后流動站,抓住了“中國富硒在安康”的話語權、引導權。安康市紫陽富硒茶已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全市已有5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注冊保護,獲得省著名商標21件。但全市品牌建設總體仍然處在滯后局面,尤其是同質同構性企業品牌混亂,各自為戰,難以形成知名度強、影響力廣的品牌優勢。今后全市品牌建設將注重“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建立政府造勢、部門干事、企業做市的立體品牌推進格局。政府圍繞服務,通過項目資金扶持,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宣傳等方式,做好品牌整合,使安康產品走出陜西,走向全國。
三、統籌謀劃民生福祉
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為了誰?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更是語重心長地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生問題事無巨細,千頭萬緒,包含著生存、保障和發展等多個層面,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還是安全感、歸屬類的心理問題,難以劃分政府、市場、社會在解決民生問題上的邊界。從安康的情況看,安康民生問題呈現訴求多元、層次遞進的新特征,“不審勢則寬嚴皆誤”,需要區分不同人群、不同焦點、不同需求來細化和強化工作。
重點解決底線民生。底線民生主要是針對弱勢群眾,即低收入群體、因災返貧群體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民生工作,具有政治性、責任性的特征,側重于民眾基本生計狀態的底線。市場經濟的體制已經為強者奠定了很好的競爭勝出機制,弱勢群眾是容易被遺忘的角落,是最應該得到政府關懷的大群體。弱勢群眾只有通過政府改善他們的民生問題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一是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納入社會救助體系。使其享受到教育資助制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醫療求助制度以及應對物價上漲的低收入人群價格補貼制度,并讓他們享受到社會救助體系之外的基本公共服務。二是促進弱勢群眾就業。通過就業帶來的收入,使其有安身立命的基礎。實行免費培訓技能,優先安排公益性崗位。三是扎實推進底線民生工作。在保障性住房、貧困人口整體脫貧、山地危居群眾的搬遷安置工程中,對弱勢群體的數量要做到心中有數,不留死角。10年內,安康市實現1099個低收入村、220個片區、101萬貧困人口整體脫貧,完成22.6萬戶88萬山地危居群眾的搬遷安置。
全力解決基本民生;久裆侵溉巳丝杉暗幕竟卜⻊,具有普惠性、長期性的特征,側重于民眾基本的舒適生活和發展能力。一是始終把教育作為第一民生。2012年全市財政民生投入中,教育支出增長38.19%。安康市寧陜縣率先在全國貧困地區實現15年免費教育,2012年全市高考文理科一本、二本上線率均排名全省第二。今后旬陽、石泉縣要力爭實現國家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創建目標,寧陜縣創建為省級教育強縣,扎實抓好“雙高雙普”工作。高中階段入學率提高到90%。并軌實施營養餐改善計劃和“蛋奶工程”。二是把就業當作民生之本。2012年安康市縣兩級財政拿出 5億資金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山林經濟、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鼓勵農民在建制鎮、避災扶貧搬遷安置區、新型社區、生態小區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農家樂、手工業等,當年僅小微企業就新增1100戶,新增城鎮就業1.6萬人。今后政府應竭盡全力提供與群眾就業增收熱情相吻合的平臺和服務,加快就業主導型產業發展,實行“移民搬遷進社區、土地流轉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的搬遷新路,倡導“住在山下、就業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鎮、就業增收在企業”、“住在社區、就業增收在園區”的就地城鎮化模式。三是樹立社保是民生之依、醫療是民生之需、安居是民生之要的施政理念。2012年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60歲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到養老保險待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超過70%;保障性住房建設超額完成省上下達的目標任務。要繼續緊縮行政開支,加大民生投入,加快基本民生工程建設,努力做到社會保障能力建設每年都有新進展、新提高。
及時解決熱點民生。熱點民生具有區域性、臨時性特征,側重于妥善化解涉及一部分群眾一定時期內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2012年安康市啟動了解決中心城區住院難、上學難、行車難“新三難”問題。目前,新增病床1489張;新增校舍1.7萬平方米,新增學位2200個,挖潛擴班21個,52369名適齡中小學生全部分流到城區33所學校就讀,優質學校“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扎實開展了治堵保暢百日專項整治活動,通過采取強化疏導管理、改造城區干道、增加停車泊位、學校錯時放學、加大公交密度等措施,重點路段、時段道路交通擁堵現象有所緩解。距離向市民承諾三年內基本解決尚有過程,群眾卻給予了高度評價。新的熱點民生會因群眾訴求變化不斷涌現,但只要從群眾的切身感受出發,就不難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