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颯
谷雨后,農事忙。市農科院的水稻育種試驗田里,洪安喜駐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了。
這一片育種試驗田有20多畝地700多個品種,陽光下,綠色的水稻秧苗顯得愈發生機。“秦康銀絲”“康恢1145”“康恢2547”……一塊塊標牌將這些看似普通的秧苗區分開,每一株秧苗都有自己的使命。
洪安喜查看水稻長勢。 市農科院供圖
洪安喜走到“秦康銀絲”前,面露喜色,這一種質資源,成為他心中的驕傲。
從培育到被授予國家植物新品種權,歷經9年時間,這顆小小的種子不僅在洪安喜心中深深埋下,也在金州大地繁衍生息。如今,植物新品種權這張“植物的獨家VIP通行證”更像是給“秦康銀絲”穿上了時尚新衣,讓它成為安康市水稻種質資源庫的“明星”。“秦康銀絲”也成為安康第一個自主培育并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的水稻新種質。
“種質資源是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戰略性資源,F在有了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相當于有了自己的知識產權,對安康乃至整個秦巴山區的水稻產業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洪安喜作為市農科院糧油研究所水稻育種專家,“秦康銀絲”從誕生到獲得國家級保護,他參與并見證了全過程。
從700個到1個
2004年,洪安喜開始從事水稻育種工作。此前,安康的水稻以引種廣東、四川、重慶等地的適生品種為主。“為安康培育出自己的水稻品種”成為洪安喜堅守的方向。
在很多農業科研工作者眼中,育種工作就好比大海撈針,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耐心和決心。面對團隊人員不足、工作條件艱苦等難題,洪安喜從不懈怠。他說,種質資源選育,要經過雜交、系統選育、廣泛配組、觀察試驗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難題。每年進行試驗的品種有幾百個,有時候很多年也選不出來一個好品種,這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洪安喜向記者展示“秦康銀絲”樣本。 記者 郭颯 攝
4月播種,8月下旬收割,這期間洪安喜帶著團隊工作人員幾乎每天都在田里。最辛苦的當屬7月下旬的授粉工作,“水稻雜交最佳授粉時間是上午11點到下午1點,頂著大太陽,每年都會把臉曬傷。”洪安喜說,“雖然工作量大,但是請人幫忙怕做不好影響雜交授粉成功率,只能自己親手來做。”洪安喜黝黑的臉頰就是最好的印證。
2015年,洪安喜和團隊從700多個雜交后代中選出40多個單株,“秦康銀絲”便是其中之一,其優良的綜合性狀引起了洪安喜的注意,此后開始重點培育。
事實證明,“秦康銀絲”沒有辜負洪安喜團隊的厚望:該品種屬雜交后代選育的中秈優質細長常規稻,經試驗,配組成功率高,其配組出來的水稻品質優、產量高、抗性強。
2019年,“秦康銀絲”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組織專家通過5年的測試審查,符合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的要求,于今年被授予植物新品種權。
從“吃飽”到“吃好”
一粒種子,既記錄著古老農耕文明的農學智慧,也蘊含著未來科學技術的新突破。
近些年,市農科院水稻育種工作的腳步愈走愈堅實,在洪安喜團隊的不懈努力下,自主培育恢復系16個,不育系3個;先后育成“瀘香145、中優145、廣8優5號、川香145、盛優145、泰香145、五優3號”7個雜交水稻新品種,并在秦巴山區得到大面積推廣,安康人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水稻種子。其中“盛優145”畝產可達684公斤,增產5%以上。水稻的產量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在科技的加持下,吃飽飯不再是難題。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也隨之上升,如何讓種子孕育出更加優質的大米成為洪安喜團隊近幾年的研究方向。
“秦康銀絲”的綜合性狀表現讓洪安喜頗感自豪,“這個種質品質優,抗性強,所配的雜交新組合表現也非常好。”洪安喜拿出標本盒中的“秦康銀絲”樣本向記者展示,“你看它谷穗顆粒飽滿,米粒纖細、晶瑩剔透。嘗過的人都表示,用它做出來的米飯清香四溢、口感很好。”
據介紹,目前,市農科院圍繞“秦康銀絲”測配出一批雜交水稻新組合,參加陜西省水稻區域試驗表現豐產性好,抗性強,經檢測稻米品質《食用稻品種品質》(NY/T 593-2021)標準分別達到一級和二級。
“目前已經有好幾家研究院所和企業跟我們洽談合作,期待‘秦康銀絲’能夠配組出更多雜交水稻新品種,讓更多人吃到優質的大米。”洪安喜說。
從新力量到“芯”力量
水稻育種工作量大、十分辛苦,這么多年洪安喜一直在堅守,而今年,他也迎來退休之年。
洪安喜表示,能夠在退休之前收獲“秦康銀絲”的喜訊,他倍感喜悅,這是安康水稻育種工作邁出的一大步,后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今“接力棒”即將傳遞到年輕人手上,他也將不遺余力地進行指導,把水稻育種工作傳遞下去。
“90后”的邵發琦便是接力者。水稻試驗田里,邵發琦由于腳部受傷,一瘸一拐地跟著洪安喜查看秧苗生長情況。
這個甘肅小伙于2021年到市農科院工作,去年開始跟著洪安喜研究水稻育種。他坦言,水稻課題組工作艱苦,長期缺少科研人員。去年8月,接到院黨委的通知后他也十分猶豫,后來聽到洪老師多年來堅守水稻育種工作的事跡后,深受感染,決定向洪老師學習,把水稻育種工作繼續傳承下去。“洪老師常常教導我們,說辦公室里長不出水稻,要選育出好的品種,必須得下田,而他也以自身的行動向我們證明了這些,他總是堅持自己動手育秧、插秧、試驗,很多水稻品種的生長過程在他心里都清晰流暢。”邵發琦說,“我深知水稻品種的選育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今后我將繼續探索水稻育種方法,把好的水稻品種種在田地里,把好的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好的育種經驗留在農民家,為加快建設秦巴山區農業強市貢獻農科‘芯’力量。”
“你聞,它們雖然還是秧苗,但是已經有稻香了。”洪安喜望著那一塊不同種類的綠色秧苗,深有感慨地說,“‘秦康銀絲’的‘秦’代表陜西,‘康’代表安康,‘銀絲’代表稻米細長的形態,希望這粒種子能夠在秦巴山區結出更多好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