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亭松
“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深入推進,孝義善舉引領志愿服務廣泛開展、銀發經濟帶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漢濱區以孝義文化建設為抓手,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聚力建設崇德向上幸福安康。
百善孝為先 好家風匯成新民風
“百善孝為先,我們首先評選孝義典型。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日前,漢濱區吉河鎮福灘村召開一季度村民代表大會暨道德評議會,大家一致同意,表彰張修菊為孝老愛親先進典型。
38歲的張修菊是福灘村五組村民。多年來,張修菊與丈夫各安內外,處理家務、教育子女、照顧公婆,她一樣也沒落下。隨著年事增高,公公、婆婆相繼生病、住院,張修菊往來奔波、精心照料,沒有一句怨言。
“誰都有父母,誰都有老的時候,奉行孝道是做兒媳的本分。”張修菊說,舍得為父母、公婆花錢,讓他們高興就是“孝”,照顧好老人的身體,讓他們少生氣少擔憂就是“順”。
知孝義,傳家風。近年來,漢濱區抓實家庭、學校、社區三個陣地,深入挖掘“流水謝氏”“大河康氏”等家規家訓,廣泛開展“講述我的家風情懷”活動,定期舉辦“孝義家庭”故事分享會,試點打造“家風家訓樓”9個,引導廣大群眾禮敬孝義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2023年,全區共開展孝義主題道德評議420場次,評選表彰區級“孝義之星”“孝義之家”530余戶(人),全年開展“孝義新風進萬家”“厚德漢濱”等主題活動2000余場次、參與群眾10萬余人。
潤物細無聲 志愿服務引領文明實踐
立夏前,晏壩鎮泰山廟村,茶農周姿龍正加緊采摘最后一批春茶。
“春光不等人。春茶要采芽尖,如果不及時采,它就失去原有的價值了。”周姿龍對兒媳程靜說。
十數年堅守,無怨無悔。周姿龍悉心照料體弱多病的公公、護理身體癱瘓的丈夫、照顧精神障礙的姑姐,入選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
美德如春風,潤物細無聲。周姿龍的言語和行動深深影響著子女和周圍的人。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兒子兒媳們就會回老家看望她,力所能及地幫助她干農活、做家務。大兒媳程靜更是在城里加入了志愿服務組織,只要有時間,她都會積極提供志愿服務。校園安全、交通勸導,處處都有她的身影。“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婆婆是‘中國好人’,我們要把大愛傳遞給更多的人。”程靜說。
培育孝義善舉,開展志愿服務。漢濱區組建干部、醫護、教師等“孝義志愿服務隊”,實施省級誠信示范區、信用村鎮、信用單位和無訟村(社區)建設,全年開展送件取物、健康體檢、社保繳納等便民服務3000余次,開辦孝義食堂34個,建設“郵愛驛站”92個,評選區級誠信企業32戶。
漢濱區委宣傳部榮獲2023年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漢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三共”工作機制等5個項目獲評全省文明實踐“十百千萬”創評項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銀發經濟大有可為
每天中午,居家養老的楊學花和丈夫一起走進培新街社區孝義食堂,大家愉快就餐,談笑風生。“人老了,能按時吃上一口熱飯,這是很幸福的事。”楊學花說,來回也就幾步路,很方便,順道還能鍛煉身體。
為全面提高養老服務水平,提升老年人幸福感,老城街道培新街社區自去年11月開辦孝義食堂,按照75歲以上老人每餐2元、75歲以下老人每餐5元的標準收費,目前各項運營已經進入正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孝義食堂吃到了熱飯、找到了快樂。
該社區黨委書記周明華說:“目前,每天在孝義食堂用餐的老年人有30多人。我們鼓勵每名干部爭做愛心志愿者參與到管理服務中。”
開展養老助老,發展銀發經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漢濱區持續完善孝義文化陣地、載體、機制。立足生態優勢,用好富硒資源,在城東新區規劃打造生態康養產業園,制定《漢濱區生態康養產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精準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養老產業、銀發經濟。
2023年漢濱區受理贍養老人案件同比下降59%,江北街道前張嶺社區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漢濱區5家養老機構入選全省首批旅居養老基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