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坤 但漢寧 陳明德
盛夏來,割漆正當時。在嵐皋縣藺河鎮蔣家關村,今年51歲的割漆人羅宗兵行走在險峻陡峭的大山里,穿梭于人跡罕至的巴山深處,以山為伴,與樹為友,堅定地守護著割漆這門古老的技藝。
7月7日晚23點42分,羅宗兵準備好了割漆小桶、割漆刀、稠樹葉、礦燈、手套等工具和一些食物,看了看天氣預報后,就騎上摩托車前往離家3公里外的漆樹林。
羅宗兵介紹說,每年夏至前后到8月底,是割漆的最佳時節,晚上涼快,生漆的品質也更好。而割完整片漆林,來回要走上3公里,時間寶貴,因此晚上12點就要開始,更不能割“狠心漆”,破壞漆樹生長。
從19歲開始,羅宗兵就和這片漆林打交道,哪兒有幾棵樹,哪棵樹上有幾個口子,他都一清二楚。只見羅宗兵頭戴礦燈,熟練地爬到一棵漆樹上,用割漆刀在原來開過口的“牛鼻子”位置輕輕一割,乳白色的液體冒出,隨之緩緩流入到用稠樹葉制作的器皿中。因為生漆有腐蝕性,所以割漆人盛漆選擇的都是楠樹葉或稠樹葉。上樹、下樹、轉彎、過河、爬坡……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林里,羅宗兵穿梭自如。
爬上樹準備割漆
羅宗兵熟練地割漆
凌晨4點,天已微亮,收割生漆的時候到了。羅宗兵一一將稠樹葉中經過氧化后變成紅褐色的液體倒入桶中,看著桶里的液體越來越多,他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將液體倒入桶中
羅宗兵隨即算起了經濟賬:“今天晚上割的生漆大概有3斤,按照一斤180元的價格,一晚上收入在500元左右。而且提前都有人訂了,一季割漆下來收入在2萬元左右。”
1999年,嵐皋縣實施了第一輪退耕還林,羅宗兵種植了30多畝漆樹,但由于缺乏管護,割漆太辛苦,再加上近年來人工漆林數量銳減以及天然林保護政策的實施,割漆人越來越少。當前,蔣家關村割漆人不足20人,他們逐步轉向發展魔芋和藥材產業。
割漆過程中,羅宗兵手不慎受了傷,這讓他打起了退堂鼓,但迫于生計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除了割漆,羅宗兵還發展了百畝魔芋、藥材以及養蜂產業,收入年年攀升,去年他還把家里的老房子進行了翻修改造。雖然過上了小康生活,但羅宗兵還是希望將割漆這門傳統手藝一直傳承下去。
“因為割漆太辛苦,媳婦跟孩子都不讓我割漆了,但到了割漆的季節,看著人家割總是心癢癢的,如果年輕人想學我也會教。割漆這件事,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老了,割不動了,我就不做了。” 羅宗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