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健
“我們送到西安的菜籽油檢測結果出來了,各項指標都符合食用油標準,今后村上食用油作坊生產的菜籽油就可以進超市銷售了。我們要繼續把閑置的土地利用起來,擴大種植面積和加工規模,讓村集體經濟收入進一步增長。”7月4日,嵐皋縣堰門鎮團員村黨支部書記魯思玉剛接完電話,就把這一好消息分享給大家,并對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作了簡短的安排。
近年來,嵐皋縣把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從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管好用好集體資產、支持發展村級勞務經濟、全面推行小型工程代建制、全面發展村級綠色經濟、加快多元化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破題,培強扶壯農村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資金活水。
盤活資源土生金
久旱后的大雨,讓團員村的后山充滿了生機。走進山上的油桃林,已經成熟的油桃掛滿枝頭,在雨水的沁潤下越發誘人。桃園里,成群的雞鴨顧不上大雨浸濕了羽毛,悠閑地在地里面覓食、嬉戲。
采摘油桃。胡興建 攝
團員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和紫陽縣洄水鎮隔河相望。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532戶1647人。在脫貧攻堅期間,山上的居民都搬進了河邊新建的兩個安置社區。隨著年輕力壯的村民外出務工,山上的土地也逐步閑置成為大片的撂荒地。
如何讓土地生金帶動村民增收?成了擺在村“兩委”面前的最大難題。經過充分調研和上級支持,村“兩委”決定以團員村股份合作社為主體,籌集資金統一開墾,建設三個園區和兩個萬羽養雞場,用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讓50歲至70歲不能外出務工的輔助勞力就地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
自此之后,該村先后開墾撂荒地1200余畝,逐步建成了300畝桃園、300畝烤煙、500畝茶園和兩個養雞場。園區建好了,僅靠村股份合作社的力量來經營和管理卻又力有不逮。面對這個問題,該村發揮黨員示范作用,把3個園區交給年富力強、有創新意識和經營頭腦的3名年輕黨員管理,把兩個養雞場轉租給2個公益崗來經營,村集體只收租金和服務費。胡維山就是承包300畝油桃產業園的年輕黨員。去年油桃進入豐產期后,他支付了30多萬元勞務工資后,還多為村集體經濟貢獻了2萬多元的資金。今年油桃已經開園,預計可以收入50余萬元。
“除了已經見效的油桃和烤煙園區繳納的租金和管理服務費外,我們還利用剛建好的茶葉園區及部分閑置土地,由村股份合作社組織、吸納當地的勞動力,在秋季種植油菜、春季種植大豆,建設加工作坊進行深加工,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魯思玉介紹,“去年500畝大豆、200畝油菜產值達到了30多萬元,除去勞務工資外,為村體集體經濟創收16萬余元,再加上烤煙和油桃園區繳納的管理服務費,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21萬余元,今年有望突破30萬元。”
嵐皋縣堰門鎮團員村300畝烤煙產業。陳員森 攝
“和團員村一樣,堰門鎮其他行政村也采取盤活土地資源的方式,讓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堰門鎮農業農村工作站站長曹光春介紹,“堰門鎮8個行政村,去年村集經濟收入都達到了10萬元以上,光武村甚至達到了50萬元,真正做到了盤活土地資源讓土生金。”
項目發包得雙贏
和團員村不同,城關鎮永豐村走出了園區發包、產旅融合的村集體經濟壯大之路。
永豐村在六口工業園區附近,距離嵐皋縣城只有10多分鐘的車程?旖莸慕煌ê蛢灻赖淖匀画h境為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早在脫貧攻堅期間,該村就把眼光投入到了村民搬遷后留下的土地和民房上,開始流轉閑置土地進行統一開墾,先后建設了280畝大櫻桃園、80畝枇杷園、150畝蜂糖李園、60畝青翠李園和160畝黃桃、蟠桃園,由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組織當地村民進行前期管護,逐步有了收益。山上村民陸續搬入安置社區,遺留的房屋按照相關政策劃歸村集體所有后,也成了村上的資源。村上籌集資金,在山上建設了魚塘,發展養殖產業同時供游客休閑垂釣。這些民房、果園和魚塘一道,逐步形成了游客住民宿、春季看花、夏秋采果、秋冬垂釣烤魚的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鏈。
“項目建好了,并且都有了收益,僅靠村股份合作社來經營管理的話,不能讓效益最大化。”永豐村黨支部副書記楊富忠說,“一方面后期投入資金大,另一方面缺少經營性人才。”面對這一情況,該村把建好的園區和項目,統一發包給本村有經營能力的村民或外來企業,以職業經理人代管的形式發展觀光采摘、民宿等旅游產業,在企業獲利的同時,帶動村集體經濟壯大和村民增收,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高峰逸境就是該村引進的經營性主體。該企業入駐后,以每年60多萬元承包了永豐村的果園、魚塘和部分歸村集體所有的民房,在發展民宿的同時做好鄉村休閑旅游。雖然民宿今年才開業,但改造完成的房屋在“五一”和端午節期間均已住滿,櫻桃園和枇杷園采摘也給企業帶來了效益。目前,魚塘已改造完工,投放的魚苗靜待成長,并且企業還在繼續擴大民宿規模,繼續租賃和改造民房。
“通過項目發包和以前投放在六口工業園區的30萬元入股資金分紅,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達到了50萬元,現在村上辦一些公益性事務再也不用為資金發愁了。”楊富忠說。
資金入股蛋生雞
站在藺河鎮草埡村“庭院經濟+陸基養魚”基地,兩排鋼架結構的大棚內整齊地擺放著40多個鋁合金魚缸,想著不久將來12萬尾魚一起游弋、覓食的壯觀場面,草埡村黨支部書記胡發領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草埡村原名草鞋埡,因轄區內的地形像一只草鞋而得名。山梁上遺留下來的碉樓堡,是解放嵐皋的戰斗遺址,也是嵐皋縣紅色旅游勝地之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草埡村的集體經濟除了公益退耕還林獎補資金和土地租金外,一直難以突破。
在脫貧攻堅期間,省委組織部給村上下撥了50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資金,但該村一時找不到好的項目。在獲得城關鎮蔣家關村魔芋合作社吸收資金入股的信息后,就將這筆資金投入進去,每年獲得3萬元的分紅,逐步使草埡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積累。
今年,草埡村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利用積攢下來的村集體收入50萬元,吸納農戶發展庭院經濟資金10萬元,建設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的陸基養魚基地,走上了“陸基養魚+庭院經濟”發展之路。即將投放的12萬尾黑魚上市后,預計產值可以達到200萬元,村集體經濟可以獲利16萬元。
“2023年,在獲得蘇陜協作200萬元項目資金支持后,我們成立了嵐皋縣林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這筆資金注入公司,流轉土地建了200畝碧根果園區。待到進入豐產期,每年村股份合作社可以獲利40余萬元?h農業農村局投資110萬元建設的30畝種質資源圃,下半年也將交到村股份合作社來經營,每年也能獲利5萬元。”胡發領說,“有了這些資金分紅和產業收益,村集體經濟會越來越壯大,也達到了人們常說的‘雞生蛋、蛋生雞’的效果。”
嵐皋縣大道河鎮淳風、東坪、茶農3個村共同出資45萬元、魚滿大江水產有限公司出資60萬元,采取“集體+公司”的形式,抱團發展陸基養魚,壯大集體經濟。張天兵 攝
“去年以來,嵐皋縣積極研究探索,注重典型引領,在實踐中探索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反租倒包’‘村集體經濟組織+能人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職業經理人’‘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收取固定收益’等模式,充分利用農村閑散土地和閑置房屋,推動以土地入股、房屋租賃等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成員財產性收入。去年全縣累計整合各類項目扶持資金989萬元,投放到17個村扶持村集體經濟壯大,全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嵐皋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吉平說,“2023年,全縣13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益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有13個村(社區)經營性收益達到50萬元以上,累計經營性收益達到2700萬元,切實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積蓄了資金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