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京保 通訊員 柯燕 李彬
漢陰縣新型建材聚集區、富硒食品聚集區、鳳堰古梯田云海旅宿、陜西銀牛智能生物干燥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充電驛站和充電樁建設項目……一大批重點項目啟動開工建設、標志性品牌服務不斷“出圈”的背后,是漢陰縣國企創新改革、茁壯成長的發展歷程與生動實踐。
近年來,漢陰縣國企改革以打造“第二財政”為目標,按照“1633”工作思路(實現一個目標、深耕六大業務板塊、實施三大行動、強化三項保障),緊扣全縣“五大產業鏈”持續發力。隨著一批體制機制障礙被有力破除,一系列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國有企業運行效率顯著提升,布局結構明顯優化。截至今年6月份,漢陰縣縣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突破50億元,縣屬國企實現利稅3052萬元,占總稅收收入的16.51%,同比增長50.64%。今年1至6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228萬元,其中稅收收入完成6377萬元,國有企業完成1260萬元,占稅收收入的19.76%,同比增長123.8%,近三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4.71億元,繳納稅費6978萬元。而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都與漢陰縣實施的國企改革息息相關。
以“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氣魄,持續優化國資布局
一直以來,但凡國企改革,都會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主要難點之一是改革阻力大,因為牽涉方方面面的利益;二是重組整合難。國企重組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平衡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這都是復雜而艱巨的任務。
但為什么還要花大力氣、寧可得罪人也要去改?“一是中省市有政策要求;二是部分國企已不適應新時代和新發展環境,很難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部分國企自身生存都已艱難。”漢陰縣公共資產經辦中心主任尹路介紹。
彼時,漢陰縣擁有國企23家,但總資產只有20多億元,凈資產僅有3.9億元,小企業資產只有兩三千萬元,管理落后、職責交叉、同質競爭、負債率高、融資能力差……
“以前這些企業主要完成政府的一些規定工作,市場化程度不高,運轉不靈活,市場競爭力也不強。同時還存在部分企業業務板塊交叉重合的現象,造成資源浪費。”這是老國企帶給尹路的直觀印象。
改革重組勢在必行,但改革絕不是簡單的“1+1”,如何破解難點、消除痛點、打通堵點,這道題并不好作答。漢陰縣作為國企改革的先行者,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探索。
2019年開始,漢陰縣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信心和決心,通過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實施國企優化重組,持續優化國資布局。按照“退出注銷一批、重組整合一批、保留運行一批”的思路,先后組建漢陰縣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漢陰縣鄉村振興集團有限公司,構建起“2+N”的國企架構。
按照“1633”工作思路,不斷強化國有資本以投促引、以投促產、以投促創功能,持續推動國有資本向新能源、大健康、科技化方向轉型,緊扣全縣“五大產業鏈”,目前已形成園區經濟、城市管理、文旅交通、產業功能、鄉村振興、新型能源六大經濟板塊。
陜西銀牛智能生物干燥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智能化生物干燥設備生產項目,累計實現產值3426萬元,漢陰縣社會治理智能科技公司321數字產品遠銷省內外,漢陰縣城建公司、漢陰縣交投公司實施充電驛站和充電樁建設項目,已完成全縣8個點127個充電樁建設,日均充電量超過3000千瓦時等等……一組組數據的背后,都透露著漢陰縣國企改革背后的艱辛與成果。截至目前,漢陰國企已累計培育規上企業7家、鏈主企業4家。
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逐步提升監管效能
破除制度“藩籬”,激活“一池春水”。如果將漢陰縣國資改革比作一場大考,如今漢陰縣國資國企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積極推動國資國企領域發生轉折性變化。
“現在能取得這樣矚目的成績,都得益于縣委、縣政府探索出的‘嚴管’與‘優服’相結合的監管模式。”這是國企改革后漢陰縣財政局局長李鵬的切身體會。
整合結束后,如何保證國企高效運轉?國企運營應如何監管?這又成了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我們改革走在前,監管難度非常大,難度肯定有。”李鵬介紹,“只有履行好企業國有資產監管、企業出資人職責、負責抓好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讓企業決策、經營、風險防控步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才能避免違紀違規行為的發生。”
改革需要頂層設計,高位推動。為此,漢陰縣成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解決縣屬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逐項破解企業承接資源、資產、項目等方面的堵點難點問題,幫助消除企業發展瓶頸壁壘,全面推進國有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為指導國企科學、高效、規范運轉,漢陰縣先后出臺《漢陰縣縣屬國有企業重大事項監管辦法》《漢陰縣縣屬國有企業員工管理辦法》《漢陰縣縣屬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漢陰縣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辦法》等18項務實管用制度,嚴格規范企業融資、擔保、招聘事項決策程序,建立重大事項報備制度,加強債務風險防控,確?h屬國有企業輕裝上陣、健康發展。
既要嚴管,更要優服。本著讓國企有活力、有朝氣的長久發展,在嚴加約束的同時,更要“放權”優服,改變往日國企考核一體化指標,建立更加科學、更符合漢陰實際的國企考核標準。漢陰縣委、縣政府按照企業的功能、定位、作用和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等特點,圍繞年度利潤總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和企業營收等核心指標,探索更加科學的“業績指標申報—目標任務下達—目標責任考核—考核結果運用”閉環監管管理機制。
“2023年發投公司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8億元,資產總額3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5.6億元,利潤總額實現扭虧為盈,與上年同比增長160%。”漢陰縣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毋勇介紹。改革后的漢陰國企發展成效顯著,面對經濟發展巨大壓力,漢陰縣國企發揮“穩定器”“壓艙石”作用,不但實現了自身發展,也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大放異彩。
以“埋頭苦干、奮發有為”的擔當,不斷彰顯國企精神
長路漫漫,唯有改革者進創新者強。而改革創新沒有捷徑,只有在高質量發展引領下,持之以恒“深蹲助跑”,才能實現新的“起飛跳躍”。
漢陰縣通過國企改革和重組攻堅,在打造現代企業制度體系、促進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改革而興、改革圖強的重組路徑,增強了國企服務漢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韌勁。
改革后的國企在漢陰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支撐、戰略引導和民生保障作用不斷增強。
數據最有說服力:漢陰縣縣屬國企累計完成招商引資2.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58億元。三年來累計為159戶企業提供189筆5.39億元財信擔保貸款,發放還貸周轉金25筆9362萬元,幫助企業順利倒貸1.37億元,為全縣6家企業發放紓困基金12筆2696萬元。2023年通過國企帶鎮村發展模式幫助完成10個鎮89個村共計分紅343萬元,帶動了1432名群眾實現了就近就業,人均增收2863元,帶動村集體增收50余萬元。
跨越式發展的背后,則是改革效應的不斷釋放。提及改革后的實踐成果,尹路難掩激動地說:“改革后的國企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高強度發揮融資功能、高效能服務鄉村振興。”
改革重組并實體化運作后,漢陰國企在市場上一次次高調亮相,展現新氣象、新舉措、新成績。
6月26日,由漢陰縣城建公司培育改造的漢陰縣新都薈商業廣場正式開業,成為全縣首個集購物、酒店、休閑、餐飲、娛樂、旅游、文化等為一體的大型商業綜合體。這是繼漢陰縣老體育場改造后,縣屬國企實施的又一民生工程,更是彰顯了國企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如果說漢陰縣新都薈商業廣場建設是漢陰縣國企的大手筆,前段時間完成的鳳堰古梯田云海旅宿改造升級,則是提升漢陰縣旅游品質的又一神來之筆。
“在此之前,游客到鳳堰古梯田游玩時只能單一地看梯田,發展面臨很大瓶頸。”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館長蘭宗說,“后來漢陰縣兩山公司以全縣旅游開發為重點,著力打造鳳堰古梯田文旅綜合提升、鳳堰古梯田云海旅宿改造,現在一年游客接待量達60萬人次。”
船到中流浪更急,深水行舟不送篙。今天的漢陰國企奮進的腳步愈發鏗鏘,拼搏的精神更加昂揚。
“國有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壓艙石’,在服務保障漢陰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4年是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的攻堅之年,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以深化國企改革為動力,圍繞縣域經濟、鄉村振興、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經營效益,為加快建設錦繡漢陰貢獻更多力量。”漢陰縣委書記劉飛霞說。